境外媒体关注08奥运 中国筹备奥运会工作赢赞誉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25 来源:奥运会官网
编者按:在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不足600天的日子里,国际媒体越来越聚焦北京奥运。海外媒体如何看中国举办2008奥运会,他们在报道中国筹办奥运的过程中又采取了怎样的视角,他们如何理解2008北京奥运,这些正是中国媒体非常想了解的。本刊现开办《奥运·媒体》栏目,通过编译海外媒体上一个月对2008北京奥运的相关报道,呈现他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报道的视角,以供外宣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中国筹备奥运会工作赢得赞誉
法新社2006年12月21日播发年终专稿说,中国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在2006年备受称赞,北京奥运会组织者们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中国为北京城市改造花费大约400亿美元,包括新建高速路、延长地铁线、修建一个机场新航站和建设多个比赛场馆。中国官员把2008年奥运会看做是这个新崛起的大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2006年10月访问了北京,他称赞奥运会筹备工作很“出色”,北京的奥运场馆“是我见过的最好的”。
北京开始感受到奥运效应
美国《新闻周刊》在2006年12月25日的文章中认为,对已由赤贫走向巨富的中国而言,2007年可能是发生变革的一年,而正在临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契机。过去几年来,北京加紧建设著名奥运场馆和“中国式曼哈顿”的努力,使北京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一座座耀眼前卫的建筑拔地而起。然而,“奥运效应”不仅体现在美化外观的行动上。筹备奥运会已成为中国举国上下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行动。
英国广播公司2006年11月27日报道称,奥运会成为北京市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有一些给普通市民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为了申办奥运会,北京市花了非常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治理环境,后来还忍痛将纳税非常多,但污染也非常严重的首都钢铁公司的主要工厂迁往外地。很多北京的老市民都感叹这几年北京的自然环境好了很多。
英国《独立报》2006年12月21日的文章指出,在中国饭馆吃饭的乐趣之一就是中餐英文菜单用词的五花八门,错误拼写经常引发阵阵笑声。但是中国厨师们仍然愿意直译菜名,而不是平淡无奇地描述呈上来的菜品。比如把“什锦酥”翻译成“复杂的蛋糕”(complicated cake),“蟹黄汤包”竟成了“dumpling stuffed with the ovary and digestive glands of a crab”(蟹卵巢和消化腺馅包)......这些错误的英文即将从北京的饭店餐馆中消失了。这是北京为了2008年奥运会纠正英文拼写,并且实现标志和菜单的“英语标准化”计划而迈出的一步。
北京承诺举办一届“负担得起”的奥运会
英国《卫报》2006年11月29日载文介绍说,北京公布了奥运会的门票价格,承诺要举办一届大众负担得起的奥运会。大部分观众花上最多100元人民币,就可以观看世界顶级运动员的比赛。这反映出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比较低。第一批700万张门票将在2007年出售。开幕式的最高票价是5000元,是雅典奥运会的1/2。一些不太重要的比赛门票价格仅为30元,是雅典奥运会最低票价的1/10。有14%的门票将专门面向学生出售。
对于中国数百万每天生活花费少于7元的农民来说,到首都现场观看比赛仍是一项巨大的支出。但是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这样的票价是可以承受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北京市民的平均月工资是2500元。国际奥委会在一项声明中说,北京组织者“已经制定出一项合理的票价机制,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本地观众欣赏奥运比赛的机会,同时又能平衡国际社会的利益”。
奥地利人要做奥运会大生意
德国之声在2006年11月27日的报道中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奥地利小镇施岱尔来说也是个商机。
有着20多年IT与多媒体从业经验的彼特·科赫建起一个网站ready4china.at作为介绍奥地利企业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平台。这一项目得到了奥地利经济部的赞助,打出的旗号是“无论是一个人的公司还是大型企业,只要有主意,都欢迎通过这个平台到中国去”。
科赫首先拿到一个建立虚拟奥运博物馆的项目。还有一个就是奥地利专家将与中国同行合作制作介绍奥运项目的专题节目,在中国国家级的电视频道上每天播放10分钟,通过电视让中国观众提前一年就进入奥运状态。
除了媒体上的项目,ready4china.at还帮助小镇施岱尔的一家公司拉到了一笔大生意——为北京2008年奥运村提供环保型的运输车。施岱尔地方特产Hochstrasser精酿烈酒也通过这一项目在中国找到了“粉丝”。
来源:奥运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