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团中央
为迅速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调研、掌握和分析甘肃省农民工子女现状,找准2010年甘肃省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设计具备可操作性的、符合甘肃实际的共青团志愿服务农民工子女的工作项目,甘肃省志愿者指导中心于2010年3月3日至3月7日派专人赴白银、定西两地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题调研,同时要求甘肃省金昌市、张掖市、庆阳市、平凉市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总规模
甘肃省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6—14周岁)占全国流动儿童的1.51%,这部分农民工子女总数为21.16万人,占甘肃省儿童总数的4.27%,平均年龄8.24岁,其中男生8.38岁,女生8.09岁。
甘肃省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29%,这部分农民工子女总数为29.57万人,占甘肃省儿童总数的4.37%,平均年龄8.24岁,其中男生8.38岁,女生8.09岁。
2、受教育状况
调查显示:读小学的占77.2%,初中占22.8%,其中寄宿生占26.1%。父母外出后88.4%的孩子表示愿意读书,并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愿望,他们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课余时间有42%的孩子喜欢读书,但学习不够理想,成绩下降的占28%,没变化的占49.5%。
3、生活状况
农民工子女中,单身留守的占1.74%,与父亲在一起的占13.89%,与母亲在一起的占47.92%,与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在一起的占36.46%,其中隔代留守家庭17.16%。有57.7%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主要做法
为了给农民工子女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积极学习的氛围,团省委在青年志愿者“百千万”工程中把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纳入其中,要求全省各级志愿者指导机构广泛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各类关爱活动,并与妇联、关工委等相关责任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1、对农民工子女给予高度重视。探索建立关爱农民工子女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积极协调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农民工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通过青年志愿者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良好氛围。
2、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慰问活动。以“蓝天下共同成长”为主题,深入开展“青少年服务月”、“手拉手助学”、城乡少年儿童手拉手等活动,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帮扶力度。开展了“真情助困、爱心奉献”帮扶、文化慰问等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分队,把对农民工子女的关心、帮助作为日常的重点活动之一,在生活、生产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给予辅导。请专业人员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请老师讲如何增强自立能力等知识,使这些农民工子女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同时,组织农民工子女积极参加了“残健同行,和谐共享”、“学习雷锋,我们在行动”、“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以及“志愿者助残行动”、“为老服务金晖行动”、“爱心助成长”、6.26禁毒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春节前各级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组织青年志愿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送爱心、送学习、送书籍为主,对农民工子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慰问帮扶活动。
3、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为了农民工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们要求各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图书室、微机室、多功能厅等。同时,每年利用“六一”、“五四”节庆日和开学时,青年志愿者深入到农民工子女之家开展慰问活动,与那里的留守孩子共同庆祝节日,积极打造关爱品牌,按照“五有”标准使各项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有保障。在各中小学统一建成不少于40平米的农民工子女之家,室内配备的桌椅、书架、微机、体育用品和亲情电话等硬件设施质量高,为农民工子女展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辅导,各市(州)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室专门安排时间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组织定期召开关爱农民工子女学生座谈会,加强对思想道德、文明礼貌和法律法规教育,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4、健全关爱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爱农民工子女”工程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团组织坚持以“摸清底数、掌握动态、服务及时、四级联动”为工作理念,积极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确保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程的稳步推进。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民工子女之家档案、卫生、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管理及帮扶等相关制度,农民工子女之家教师学习、工作等相关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增强了民主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使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建立完善农民工子女档案,定期对各学校 “关爱农民工子女”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摸底,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等状况进行登记,全面了解“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农民工子女档案,规范农民工子女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教师配备到位,由各县区团委、教育局牵头为农民工子女配备1-2名兼职教师,组织青年志愿者经常性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长会、印发关爱农民工子女倡议书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家长或其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引导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民工子女,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关爱教育网络。
三、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据调查,农民工子女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2%。在农村,由于经济困难,很多人认为读书用处不大,而出去打工既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农民工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
2、自控能力较差。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对其子女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工子女还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价值观念扭曲。农民工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工子女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
4、心理问题较多。由于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许多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多种心理状况。大多数孩子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性格易走极端,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要么缺少约束,任性而为,管教困难,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偷盗,而家长却很少会与老师主动交流和联系,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许多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很满足了,严重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问题成因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方式不当。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子女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家乡,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才是最大的投资,反而认为这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孩子形成学习动力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农民工子女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农民工子女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未成年人都是必要的。
五、工作对策
1、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学校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亲情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建议加大义务教育阶段专项经费投入,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建立寄宿制,并加强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为留守农民工子女提供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
2、以志愿服务为核心,协调建立学校、家庭互访互联制度。在基层参加志愿服务的支教志愿者要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建立学生档案,记录他们的日常表现,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学校要完善农民工子女家访制度,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校管理规范,要求志愿者及时掌握他们的父母联系方式,经常与其联系和沟通。同时,农民工家庭也要把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放在首位,通过书信、电话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适时进行科学引导。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定期开展对农民工子女和监护人的特殊培训。充分发挥学校职能,充分调动各专项行动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经常开展农民工子女生活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的培训,以及基本法律、法规和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针对隔代监护人家教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等情况,各级团组织要成立农村家长学校,创新家长培训模式,聘请、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教育成功典范做义务辅导员,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监管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4、以志愿服务为主体,积极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积极开展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系列活动,营造一个充满人间亲情、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氛围。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利用活动室开展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开展“心手相连,共赴未来”结对帮扶活动;积极组织广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1+1”结对子,开展结队帮扶活动。各级团组织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给予农民工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
来源: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