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陕西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团中央

  按照团中央《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题调研的通知》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陕西省委志愿者工作部近期安排专人深入陕西劳务输出大区商洛市商州区,对该区的农民工子女的现状进行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在团商州区委、商州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调研问卷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商州城区农民工子女聚居的街道社区、学校以及农村乡镇,针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两个群体基本情况分两组展开调研,包括他们的年龄分布、行业分布、受教育情况、最需要帮助的方面和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方面已开展的工作情况等。此次调查组共走访300余人次,发放问卷2000份,召开由青年志愿者代表、农民工子女及家长、乡镇中小学教师、农民工聚居街道社区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5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收回信息采集表2000份。同时,在中共商州区委、商州区人民政府的的大力支持下,召集该区共青团、工会、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公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等单位,多方调研商州区团委及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方面的相关做法。现简要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商洛市商州区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西邻西安,东通鄂豫,全区辖30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人口55万,是商洛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商州是劳务输出大区,每年外出打工青年人员逾10万,其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12968名,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32910名,因而当地农民工子女管理问题显得愈加突出。

  二、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农民工子女管理问题为视角考察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即透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着重就团组织及青年志愿者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状况进行调研。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为全团层面统一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青年志愿者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三、商州农民工女子女整体现状

  (一)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状况

  据2009年统计数据,商州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农民工子女45878名(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小学生)12968名,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32910名),占全日制学校学生总数85745名的的53.51%。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来自于商州广大农村及安徽、江苏、四川、浙江、福建等地。目前商州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四办两镇”。

  (二)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求状况

  1、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渴望安定的生活状态

  调查显示,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多呈现出“两低一多”的特征。“两低”指工资收入低、文化层次低;“一多”指子女多。这些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低,保障少,且不稳定。经调查,学生们“最大的烦恼”中,“父母太辛苦”列第一位,“生活有困难”列第四位。可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2.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着强烈的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商州各级政府与共青团、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校就读,满足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

  据调查,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最大的烦恼”中,“学习压力大”列第2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为“教材学起来很吃力”占21.8%、“家长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辅导”占49.3%、“课余没有空闲时间学习”占15.5%。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这些学生能吃苦,态度也很认真,但由于来自全区各地及不同省份,基础参差不齐,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尤其是外语学科,困难特别大。

  3.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获得伙伴交往与集体活动的快乐

  据调查,85.8%的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孩子们都已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调查显示,“你参加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中,62.3%的队员选择“春秋游”,10.4%的队员选择“手拉手”活动。在调查“你最希望队组织为你提供的服务内容”时,24%的队员选择“能力的锻炼”,22%的队员选择“参与活动的机会”,18.6%的队员选择“快乐的集体氛围”。

  (三)制约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存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就读面临的问题

  一是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国家对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怎么执行和检查农民工子女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缺乏刚性的可操作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政策的规定,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一般应该在其户口所在地就读。农民工子女入城就读额外占有教育资源以及因其离乡使当地教育资源闲置是无法预测的,这必将引起教育经费的重复投资,增加教育经费的缺口。并且对学校接受和转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辍学、流失、退学等纳入了考核指标,并以此对学校工作实行一票否决。而各地在学生复、转、借、退的具体政策和操作上又有不同的要求,操作手续上有接轨的困难,使得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上因担心存在顾虑。

  二是学校硬件方面的问题:随着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区班额学生过多过大,儿童入学难矛盾日趋尖锐,给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带来困难。

  三是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商州区实行的是依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义务教育经费也是按此划拨。农民工子女入城就读,事实上导致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闲置而又加重城市学校教育负担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担心完全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内,加重城市学校负担;收费则加重农民工的负担。可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四是相关部门的认识问题:政府机关、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问题的理解差异也影响此项工作的推进。现在还是动员要求多,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加之,各地来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组织教学困难;农民工忙于谋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默契地配合;许多学校没有食宿条件,如果要解决食宿,对学校安全和卫生则会有较高要求;农民工的流动使学校的辍学率增高,影响办学评价等等,都使得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是十分情愿承担此项工作,这也是许多教育部门领导不愿考虑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是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引出的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情况复杂,工作地点频繁无序流动,影响对他们居住情况的把握预测,进而也影响到其子女入学的安置。这样带来的问题有:教育部门无法预测可能入学的学生人数,不能编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计划,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编委对教师定编;影响财政部门对学校办学经费的核发。农民工的无序流动也使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定点无法与农民工的流向完全匹配,学生的学籍和就读情况不好管理监控,给办理学籍手续的工作带来困难。

  六是农民工对子女学习的认识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已经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有近一半都是2-3个子女。由于农民工缺少学习机会,对于生存联系不紧密的法律法规不太关心。由于打工收入偏低、子女多等具体情况使他们在面临子女读书和挣钱的矛盾时,往往从现实考虑选择后者,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执行《义务教育法》的问题上是不自觉和随意的。

  2、商州区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基本生存状况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临时监护人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由于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的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此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再之,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或文盲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造成学习成绩不佳。据调查统计,监管人中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占31.6 %,留守儿童中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74.9%,成绩很差的占19.9%。

  二是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据调查显示:有23.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10.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内向;有11.7%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

  三是监管不力,不良行为多。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中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有的留守儿童与社会上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有的还酿成犯罪。据调查显示: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违反过学校纪律;有29.2% 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打架行为;有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偷盗行为。

  四是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讲卫生,不爱洗脸、洗澡、理发、换衣服的情况。此外,因留守儿童监管人多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还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

  四、商州区委、区政府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做法

  商州区委、区政府重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保障工作,积极推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区委书记朱崇和,区委副书记、区长许玉仪,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周和斌,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锋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组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全区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和本区义务教育工作规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的同时,在经费、编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充分挖掘现有全日制中小学潜力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确保符合就学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本区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已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得到与本区同龄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

  (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强政策指导。

  根据国务院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该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时,共青团商州区委、区教育局还配套制定了该区《关于解决进城务工就业义务教育段非起始年级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的通知》,对安置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对校内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了解,并通过采取召开毕业年级家长会等措施,让有关家长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以及如何办理相关的手续。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及公示栏张贴,宣传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有关文件及办法,印制宣传资料分发到群众手中,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强化工作领导,简化入学手续。

  成立了商州区农民工子女工作领导小组,尽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保证安置本地新生的前提下,不断挖掘潜力,努力做好调配工作,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采取 “现场申请——审核——分配”的“一站式”等办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三)加大学校投入,挖掘教育资源。

  商州区加大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学校的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设法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就学环境。安排专项资金220万元,用于扶持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学校的硬件建设。

  (四)营造平等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各学校在编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安排等方面做到城镇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及各种评优评先工作中,城镇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

  五、商州团组织及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情况

  (一)突出抓好一个“管”,健全对农民工子女的监管机制。

  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牵总、引导作用,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监护。一是协调教育部门认真抓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制定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相关政策,确保入学率达到100%;二是敦促公安部门加强农民工子女的户籍管理与权益保护,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及子女及时办理落户手续;三是联合民政部门,完善农民工子女救助保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特别是有过流浪经历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并适时跟踪回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防止其再度外出流浪;四是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各乡镇的有利条件,广泛动员农民工子女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农民工子女健康档案,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预防保健服务,确保全区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应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二)突出抓好一个“护”,构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网络。

  为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的合法权益,商州区团委积极构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护网络。一是要求各乡镇团委、劳动保障所每月将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及其家长的务工情况、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情况等,登记造册,上报团区委、区人劳局,以便详细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具体措施;二是在学校,每班都建立了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课程安排上,增加了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室和亲情电话,及时疏导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方便农民工子女与家长的沟通;三是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和“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受理农民工子女的咨询和求助,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公检法等部门,充分利用商州区团委开展的“三官三员”(优秀警官、优秀检察官、优秀法官、优秀教员、优秀医务人员和精神文明监督员)进社区进村镇活动,积极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有效预防侵害农民工子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四是各主要新闻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开设专门栏目,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护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突出抓好一个“亲”,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充满亲情的家庭般环境 。

  为使农民工子女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商州区团委一是在村里建立“农民工子女之家”。选派专人管理,开辟“远程视频亲情港湾”,实行每周一谈、每月一通(通电话)、每季一评、每期一聚、每年一庆,让农民工子女有了一个随时都能感受亲情、倾诉心声的地方。同时,发挥乡村文化大院作用,购置儿童书籍、玩具等,让农民工子女业余时间,像在家里一样读书学习、做游戏,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人的关爱;二是开展争做“代理家长”活动。在农村党员、“大学生村官”、机关干部、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争做“代理家长”活动。要求各乡镇团委按照血缘近容易沟通,居住近便于照顾的原则,为每位农民工子女确定代理家长,并负责对代理家长进行儿童生理、心理、安全防范、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家长”角色,帮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目前,全区共有12000余名基层党团员干部及教师担任了农民工子女代理家长;三是开展“爱心妈妈”和“知心姐姐”关爱行动,广泛动员全区热心妇女、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手拉手”、“结对子”,做农民工子女的“爱心妈妈”和“知心姐姐”,让农民工子女获得母爱,感受家庭亲情。目前,全区已有2200余名热心妇女和38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了此项活动。

  (四)突出抓好一个“帮”,在全社会营造帮扶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

  一是增设“农民工子女关爱岗”。让基层爱心党员、村里热心人士与农民工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疏导、学习上进行辅导、行动上进行引导。农忙时节,还与农民工子女家庭合作,搞好抢收抢种,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困难,保证农民工子女学习不受影响;二是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商州区团委要求工作队与全村农民工子女建立联系卡制度,定期到农民工子女家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积极想办法,为她们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利用“五四”、“六一”、“中秋节”等节假日,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慰问,和农民工子女一起举办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等联谊活动,为他们送去书包、文具及小食品等,让他们感到节日的快乐、童年的幸福;四是发动社会力量。商州区团委向全区发出关爱农民工子女倡议书,动员社会力量,奉献爱心,共同关爱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乡镇建立社工服务站,组织义工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子,经常到家里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帮扶。同时,在全区开展“共享蓝天”爱心捐助活动。号召社会各界人人奉献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农民工子女与其他家庭儿童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今年以来,通过爱心捐助活动,共向全区农民工子女捐助“爱心款”30多万元,赠送图书、光碟、玩具等33000余套,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等方面困难,使他们在全社会的共同呵护下健康、幸福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突出一个“导”字,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是:农民工子女“爱心学堂”加油站项目。旨在对商州区工作、生活的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开展诸如学习辅导、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义务家教活动。该项目运作二年多,累计派出1710人次志愿者,为366名外来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9840小时,并制定了《爱心学堂学习守册》、《爱心学堂行为准则》、《爱心学堂助学志愿者行为规范》、《爱心学堂助学志愿者考勤、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证了项目的持久运作。商州区义工联在开展了做一个“爱心”家长的活动,为农民工子女辅导进行心理辅导,担任代理家长,为孩子洗衣做饭,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温暖。与农民工子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关系”。项目运作至今,受到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商洛电视台等媒体多次采访和追踪报道,引起了社会多面的关注,并先后荣获商洛市志愿服务优秀项目、优秀志愿者服务队。二是:商州区团委开展“爱心图书室”项目。2009年9月,商州区团委,在该区杨斜镇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建立了爱心图书室,第一期图书共有近6000册,随后在大赵峪桃园小学也开设了第二个爱心图书室。图书主要以人物事迹、个人修养、爱国主义、励志成才等题材为主。图书室的设立,让农民工子女在课余时间,有了充实自我的地方,搭建起了“学校——爱心学堂——爱心图书室”一条线的学习平台,减少了他们与不良社会风气接触的机会,对于他们心理健康及违法犯罪的防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还依托爱心图书室开展丰富活动,寓教于乐,充实青少年的生活。据统计,爱心学堂自设立以来,共举办的各类讲座、游园、表演活动19次,外出参观6次、电影播放9场。并确定了杨斜镇初级中学、麻街镇中心小学和大赵峪街道办事处桃园小学为2009年的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建设试点学校。同时制定了2010年在全区其他27个乡镇办事处分别建成一所初中或小学标准化留守儿童成长中心,以此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三是:商州区团委“情暖校园”爱心结对项目。该项目由商州区团委联合14所城乡学校进行结对联谊,策划开展各类农民工子女关爱传递活动。号召城区学校在本地学生中收集旧书刊,送往农村学校,帮助建立爱心书屋。组织城区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女进行“一对一”结对,在学生中开展礼物互换、心意互传活动。并向农民工子女捐赠书刊、生活用品等物品。并且定期对各个留守儿童中心进行走访,确保各名留守农民工子女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好的状态。四是商州区团委“红太阳养成计划”项目。综合运用个案、小组与社区等青少年社工手法,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同时运用多方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农民工子女更好的适应社会,促进潜能的发挥。依托商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寒暑两假期,组织商州籍回归学子成立义教团,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服务模式辅导留守商州过节的农民工子女,帮助孩子们解决寒假作业中、课本上的疑难问题,在授业之余结合农民工子女需求,开设普通话、IT、舞蹈、烹饪、手工、秦腔等拓展培训课程,不断丰富农民工子女的精神生活。五是:城关街道办事处团委“流浪少儿”志愿救助项目。该项目由城关街道办事处团委针对农民工子女中失学、流浪乞讨儿童群体,联合救助站、司法机构及志愿者联合开展流浪儿童调查、救助及返乡援助等服务。该项目连续两年获得“商州区志愿服务招投标项目”和“商州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六是:大赵峪办事处“留守儿童”帮扶项目。该项目利用大赵峪青年志愿者协会培训资源,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运用团体游戏、物资援助、探访维权等方式,将安全自救、法律维权等知识灌输给留守儿童,帮助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和自我维权意识,同时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对他们进行艺术的熏陶和手工劳作的技巧,并进行结对帮扶,形成定点、定时、定对象的志愿服务,并通过团体游戏、知识讲座、艺术手段等形式,充实他们因为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引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该项目自2008年以来在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开展以来,对6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长期跟踪服务,赢得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六)突出一个“融”字,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近年来,商州区团委不断增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商州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充分认识到,自己生活在商州,就是商州城市的一份子,是商州城市的小主人。

  在“冬日阳光——千名少年儿童看商州”活动中,全区近300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困难队员参加。此外,还开展了欢乐“小小奥运会”活动,以少年儿童特有的方式喜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活动中传递融融爱意,引导少先队员们学习奥运精神,体验合作意识,感受快乐成长。欢快的奥运歌曲渲染了现场的氛围,闪耀的烟火和飘舞的彩带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小小火炬手高举燃烧的主火炬,点燃了“小小奥运会”的熊熊圣火。由青年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组成的富有童趣的“孔雀”、“长颈鹿”、“浣熊”、“啄木鸟”、“猫头鹰”等一个个小队鱼贯而入,各自生动活泼和富有特色的入场介绍引来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整合资源,改善少年儿童学习条件。在14个社区中建立“手拉手书角”8个、“手拉手书架”9个、“手拉手书屋”18个,捐赠图书总量超过3万册。电力局团委开展了“明亮校舍行动”,召集一批青年志愿者为有关学校检测教室的照明设备,并更换、安装了一批由团代表捐助的环保节能灯管。城建开发公司等12家单位团组织将分别与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12个班级结对,通过爱心招募等形式帮助每位学生实现一个新学期心愿。

  开展“手拉手,一本书,传友情——商州少年儿童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互助活动暨商州团员青年‘青春温暖’主题服务行动”,城市少年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互换 “手拉手友情卡”,送上对自己“手拉手”小伙伴的诚挚祝福。截至到2010年3月,商州区团委累计创建了337个“手拉手红领巾书屋”、 1296个“手拉手红领巾书角”、捐献各类课外书籍33.8万余册。商州少年儿童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共结成“手拉手”互助对子1.2万余对。

  六、关于解决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政府

  1、制定灵活政策,为农民工子女读书提供方便。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问题在民工潮出现的初期就已经产生,并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注意。商州区多次提出要求,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手续采取灵活政策,给予特殊办理,保证他们能够先入学后完清手续;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时,尽可能减少他们的入学收费,同时按照转学、插班、借读等形式灵活办理入学手续;物价部门为了解决学校生存发展的要求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需要而制定的、符合当地生活水平的恰当收费标准,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提供了双方可以接受的条件,也为国家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公安部门在解决农民工临时入住的手续方面也提供了各种方便……许多方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都采取了一些灵活变通的办法,希望上级能够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问题上不违反原则的灵活处置权力,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认可,鼓励他们探究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挖掘教育资源,设法增加接收学校。一方面,面对教育资源严重紧缺的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现有学校的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时核定教师贬值,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对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人员数量、分布状况和学校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指定了部分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入学,解决了相当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

  3、探索多种模式办学,为农民工提供多种不同层次的选择。

  农民工涵盖多种行业的社会群体,个人收入的差异较大。调查表明:年收入2000-8000元不等,其中高于8000元的超过了1/4,且有些有居住条件,有些收入比较稳定,因此他们对子女选择学校的要求不同,大多数农民工希望子女在城里能够进入寄宿学校或者优质教育学校就读。因此从学校的布点上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让他们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择校条件。同时鼓励具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兴办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由政府给予政策鼓励和扶持。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吸引回乡就读。

  4、积极探索农民工及其子女管理和服务模式。设立农民工教育管理机构或农民工教育协会,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申报制度,结合计划生育工作,指定机构对学龄外来人员子女进行登记和统计,以作为政府决策和考核的依据;或者结合户籍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完善暂住证的登记内容,发挥暂住证的“准户口簿”作用;同时暂住证内容的完善也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方便。

  5、探索和落实相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缺口问题是制约教育发展、制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着教育经费保障的政府责任,解决问题必然通过落实相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来施行,包括公用教育经费保障和农民工子女就读专项经费保障。在公用经费保障方面,针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免杂费后出现的国家补助资金与原收费标准存在差额,现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过低,学校运转存在困难的问题,建议因地制宜提高对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后的补助标准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运转,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在专项经费保障方面,切实落实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学校的资金补助,特别是县(区)财政部门对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按原财政渠道给予核拨经费,并通过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人数较多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充分调动学校(尤其是企事业办学校、民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并探索试行“教育券”等经费转移方式。政府教育经费和补贴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使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6、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的管理。由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存在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对随父母入城就读的子女变换学校继续学习的情况应该有一个跟踪管理。在目前网络管理比较普及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考虑建立类似计划生育管理的学籍系统,让农民工在单位就业的同时申报自己子女入学情况,督促其履行送子女入学的义务。特别要加强单位用工检查,坚决杜绝使用童工情况,对使用未完成义务教育的童工的单位予以惩处。

  (二)对共青团组织建议

  1、制定全团统一行动

  需要在全团一盘棋基础上鼓励差异化竞合发展。为了突出全团统一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声势,应该考虑形成统一品牌名称、标识、操作体制、基本动作等。同时,应该考虑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作基础有差异,引导不同地区发展具有共同基础与做法基础上,有地方特点和优势的做法与机制。共青团需要以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子女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为目标,找准突破口,集中精力下功夫。例如,工作思路上,以关注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为重点,以关心农民工子女思想成长、身心健康为抓手;工作对象上,关心农民工子女在转入公办学校就学的融入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学习问题。

  2、确立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的内容

  关爱农民工子女既需要直接关注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成长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还需要关注制约农民工及其子女工作与生活不断改善的制度性因素。关爱农民工子女既要着眼当前解决若干紧迫而重要的现实问题,又要关切长远的有利于系统解决这部分群体在社会结构中向上流动的根本问题。

  农民工子女群体按居住地域可分为农村留守和城市同住两类。以城市同住农民工子女为例,他们面临就学条件、心理健康、安全自护与法制意识薄弱等方面问题;农民工子女还面临以户籍限制为中心的升学、就业限制。共青团可以发挥优势做好构建有利于城市同住子女良好成长环境营造工作,推进覆盖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身体健康促进计划、合法权益保护体系。中小城市团组织还可以在国家和地方城市化战略和规划指引下,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落实安排农民工或农民工子女户籍城镇化。

  (三)对志愿服务的建议

  根据农民工子女的现实需求以及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基础,建议全团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切入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

  1、课业辅导

  针对农民工子弟小学师资缺乏、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可借鉴高校、公办学校等教育单位优势资源,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结对,组织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农民工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保持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2、心理辅导

  针对农民工子女厌学、仇富、功利等不良心理状况和心理瑕疵,可借鉴共青团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等工作载体,组织心理志愿者开展各类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农民工子女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生活关怀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家庭困难,给予必要的生活支持;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民工家庭,对农民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培训;对单亲及其他特殊家庭提供亲情哺育等服务,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4、助学助教

  对失学及流浪的农民工子女提供返学、助学支持;对学业优秀子女提供奖学金或工作岗位,建立农民工子女社会性奖励机制;发动社会志愿者和教育机构,开设“爱心学堂”定点服务等项目;利用团属青少宫等优势资源,对特殊才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教育机构等。

  5、文化共享

  联合文化部门,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及员工村建立文化服务站,通过捐助图书、文化进校等活动,借助信息化教学和宣传手段推动文化共享,推动农民工子女素质教育。

  6、交友联谊

  可与本地公办学校、农村社区开展家庭结对、儿童手拉手结对等活动,提升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度,促进农村与城市子女和谐共处。

  7、城市认知

  针对农民工子女对城市认知度低、城市认同感差等问题,组织农民工子女开展语言教学、城市巡游、文化推广等服务。

  8、其他外围服务

  联合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教师培养,补充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推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民政、教育、司法等部门推动农民工子女关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按照政府购买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的投入。

来源:团中央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