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团中央
对于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贵州农民来说,外出务工似乎成了他们脱贫致富为数不多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在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照顾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许多农村孩子随父母一起进城,从偏僻的乡村来到繁华的城市,父母微薄的收入和卑微的身份使得农民工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和学习遇到了不少困难。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农民工在外务工的积极性,同时影响着社会进步和和谐。
为迅速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调研、掌握和分析各地农民工子女现状,总结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经验,在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此次调研活动。
根据生活地在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民工子女可分为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即留守儿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两个群体。因此,此次调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留守儿童,另一个是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省级调研选择了我省具有代表性的遵义市遵义县新民镇和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前者针对留守儿童,后者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采取了座谈,面对面访谈和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现状。在进行省级调研的同时,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还指导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和铜仁地区团组织开展当地的调研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研
2010年3月5日,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杨耀斌、田宝剑在遵义县与遵义团县委共同召开了调研座谈会。遵义县新民镇团委书记黄树发、新民小学校长黄明宽、新民居委会主任刘伟华、农民工代表李明华、留守儿童代表郑琰、大学生志愿者代表李传练和徐言波等参与了座谈会。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会上气氛轻松,大家畅所欲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留守儿童现状
我省的留守儿童队伍庞大,据统计,我省因劳务输出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约150万人,约占全省0-14岁儿童的14%,且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农村。据遵义县团委书记吴娟介绍,截止09年11月,遵义县就有留守儿童19756人,基本生活在农村。来自毕节的调研资料表明,毕节地区有留守儿童210007人,其中有80%生活在农村,约168056人。
孩子们留守后,来自父母的家庭关爱和亲情管理缺失,遇到了以下问题:
1、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由于缺乏与父母在亲情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心灵上失去了依靠,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绪轻则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正常社交生活,重则导致孩子心理封闭,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来自毕节地区的调研结果表明,约有40%农村农民工子女很少说话,不愿意在班上发言。心理封闭表现为孩子冷漠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严重的会导致暴力和犯罪倾向,影响社会稳定。正如遵义县新民镇新民小学的黄校长所说,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2、缺乏必要的学习辅导。孩子们留守后,临时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而这代人又恰恰文化程度不高,难以在学习上辅导留守儿童。因此,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后进,而后进又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与上进儿童的学习成绩越拉越远。
3、缺乏温暖的生活照顾。父母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临时监护人往往因为年岁高或是忙于其他工作而无法给孩子温暖贴心的照顾,这种亲情的缺失让留守孩子常常感到无助和孤单,调查中留守儿童代表郑琰就说她常常感到孤单。这种家庭照顾的缺失有时候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父母的教育,抵制外界的关心,黄校长在座谈时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遇到这类问题,老师或是代理家长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和孩子的沟通。
4、缺乏充分的安全保障。由于父母不在家,临时监护人管理上不够细致,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常常得不到保障。据遵义县的黄校长介绍,这类安全隐患较多,新民镇就曾经有一个小孩爬到别人车上睡着了,醒来车子已经到了几十里开外。在毕节地区的生机镇生机村就曾经发生几个留守儿童因无人照顾在家失火引起火灾的安全事故。
5、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和作风。缺少父母严厉的管教和监督,自制力本来不强的孩子极容易受社会上歪风邪气的影响,走上歧路,有些孩子养成抽烟喝酒的坏习惯,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吸食毒品,走上犯罪道路,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摧残。
由此可见,广大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遇到了很多自身不能克服的困难,如果困难得不到解决,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家长的期望
在调研过程中,从事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教师、留守儿童代表、农民工家长代表以及青年志愿者都说出了他们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方面的期望。
1、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关怀更重要。“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在金钱上其实不怎么欠缺”,遵义县新民小学的黄校长在座谈时说,“留守儿童最需要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帮助”。
2、留守儿童希望能多和父母沟通。好多父母出去务工多年,一年或是几年回一次家,与孩子的沟通很少,孩子非常想念父母。遵义县新民小学的郑琰就希望她一个月至少能跟父母通一次电话,她还希望在和父母通话时不要只谈学习,这样加重了学习压力。
3、家长希望政府能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帮助。调研中遵义县农民工代表李明华谈到了这几年党的政策好,给返乡民工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照顾让他们在外安心挣钱,他说他们很感激。同时,他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工作还永远不够,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能有大企业和慈善机构给留守儿童捐款,建立基金等等。
4、希望能有更多专业心理学人士投身留守儿童关怀管理工作。在遵义县团溪中学服务的三支一扶志愿者李传练提到了心理学老师在管理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认为,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必须要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进行辅导,而目前心理学老师在乡村学校比较稀缺。
(三)共青团及其相关部门的工作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共青团组织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例如,共青团遵义县委、妇联、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实施了旨在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和关心农民工的“三关工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门成立“三关”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并由村干部和镇政府工作人员担任代理家长,通过多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共青团遵义县委在“三关工程”活动中专职留守儿童管理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共青团毕节地委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认真地选择帮扶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活动。活动中要求坚持心灵关怀与必要实物资助相结合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持之以恒,克服困难,一帮到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具体来说,各级团组织及其相关部门开展了以下活动。
1、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留守儿童。团遵义县委联合妇联和教育局,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掌握,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后,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和照顾。全县31个镇乡每一个镇乡组建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队由至少20人组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深入乡村,对留守儿童进行探望和学习辅导。毕节地区开展了“志愿者助成长”计划,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志愿者更多地从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同时从当地学校、机关、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中招募一批文化高、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统计表明,3年来毕节全区共有1500余名各类志愿者无偿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2、创建了旨在关爱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制度。这个制度最先在遵义县的新民镇试点,后来推广到整个遵义市,很有借鉴意义。各团镇委在团县委的领导下,联合本镇政府和学校等相关部门,为每个后进留守儿童配备一名代理家长。代理家长由教师、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以及镇上工作人员组成,主要工作被归纳为“五个一小工程”:一周代理家长和所负责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交流;一月在外务工家长与留守孩子进行一次电话交流(代理家长负责提醒或是监督在外务工家长及时和孩子沟通);一月一次家访;一月一次户外活动;一学期一次亲情聚餐。另外,代理家长还不时给留守儿童赠送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关心孩子的学习。
3、组织温馨的集体小活动。第一,许多充满温馨和家庭气息的小活动在各级团组织和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相继开展起来。留守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遵义县各中小学的团校队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这种活动一学期举行一次,把在这半年内出生的留守儿童集合起来过生日。据该县新民小学的黄校长介绍说,这个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多孩子都感动得哭了。毕节地区各级团组织组织慰问团,在各种节庆日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慰问。2009年“六一”期间,团地委到毕节市八寨镇果乐小学慰问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送去共2万元慰问金和学习用品;团地委全体干部职工还到黔西县锦星乡新街小学看望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价值4000元的书包和现金。第二,学校团组织经常组织学校学生参加一些相关的竞技比赛活动,例如体育竞技和歌咏比赛等。在这些课余活动或是学习活动中,遵义县新民小学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实行“两个优先”原则——学习辅导优先原则和活动参与优先原则,鼓励留守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有这些活动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了他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温暖和爱。
4、开展城镇孩子与乡村留守儿童手拉手结对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安排引导同龄的城镇孩子也来关心留守儿童。2008年“六一”期间,毕节团地委、地区少工委还配合团省委、省少工委举办了 “手拉手一起走,红领巾促和谐”、“六一”百名留守儿童会亲会活动。通过志愿者的牵线搭桥,组织了来自毕节地区八县(市)10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到贵阳与城市少先队员结对,与在贵阳打工的父母见面。活动期间,孩子们在一张巨大画布上共同描绘出对家乡发展、社会和谐的美好憧憬,参观了省图书馆、省消防教育馆、省科技馆。
5、加强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遵义县通过设立亲情信箱,亲情电话和亲情视屏等方式来加强孩子与在外父母的沟通,缩短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2007年六一期间,毕节团地委、地区教育局、中国移动毕节分公司联合举办了“移动点燃亲情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行动,毕节移动有限公司为孩子们开通了“亲情团圆热线”,孩子们凭移动公司专门制作的“关爱卡”,每月可在当地移动营业厅与父母免费通话两次。随后,此项活动在全区全面铺开,惠及全区各乡镇的留守儿童。
全省各级团组织针对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各种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孩子由后进生变为上进生,学习成绩取得了喜人进步,有的孩子由内向和自卑变得开朗与自信。据遵义县新民新民小学黄校长介绍,新民小学70%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在该县的“三关工程”实施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孩子的良好转变为家长稳定了大后方,使其能在外面努力工作,专心挣钱。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现状调研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了资料收集和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进行。2010年3月9日,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杨耀斌、田宝剑与贵阳团市委安排的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团委书记罗巍和小碧乡妇联主任廖忠秀一起,来到小碧乡的甘庄村与外出农民工代表张萍、临时监护人刘姓老人和甘庄小学教导主任钱亚进行面对面访谈。
(一)进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现状
据资料显示,贵阳市目前有外来务工子女近12万人,其中,70%来自省内各地市州,30%来自外省,39%在公办学校就读,61%在民办学校就读。贵阳市的农民工子女之所以大部分选择民办学校就读,一是为了避免公办学校收取的昂贵的学杂费(包括择校费,借读费,转学费以及校建费等等),二是公办学校资源稀缺,难以容纳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工子女就读。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来自六盘水的调查显示,有63.2%的被调查农民工表示得到过不同程度的资助和帮助,都表示感到满意。在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甘庄小学,共有进城农民工子女50多人,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35%,这些孩子成绩较好,基本无心理落差,得到学校老师的贴心照顾,个别还在区团委的牵线下得到了慈善人士的跟踪资助。但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和学习上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农民工朋友的工作性质难以为进城子女提供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农民工是城市流动最频繁的人口群体,他们的工作非常不稳定,为了能有更高的收入,时常更换工作,有的甚至只是临时工,随时都在改变工作地点。许多时候,农民工的工作场所更换就意味着孩子的就读学校更换。来自铜仁地区的调查有这样一组数据:有39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父母务工地点或学校接收等方面的原因转过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26人,转学2次的有8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5 人。而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也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这种经常的更换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由陌生环境导致的紧张和不安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二是学校难以对这部分孩子实施有效管理,许多时候学校还没有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就转学了。
2、农民工朋友难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两个劣势:一是农民工本身的素质大多难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农民工整天忙于生计,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为孩子的家庭教育付出更多。来自六盘水的调研报告显示:78.5%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甚至有17.3%的日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自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教育孩子。
3、农民工朋友在物质上难以为其子女提供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条件。众所周知,农民工是城市的低收入人群,这必然会影响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六盘水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到了78.5%。而农民工家庭普遍多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占了88.8%,甚至四个子女以上的家庭占6.1%。被调查家庭中,63.8%的家庭子女读书费用支出在3000元以下,这一方面说明子女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收入的相当比例,另一方面相对城市儿童而言则教育费用支出是少的,或者说是相对不够。
4、进城农民工子女难以拥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点主要表现在两种类型的孩子在其对学校的选择权上:城市孩子按其户籍所在地可以选择在拥有较好条件的公立或是民办学校就读,而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就不能享有这种待遇——户籍管理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就读。相反,他们只能在民办的,硬件设施差的,师资力量薄弱的,管理比较落后散漫的民办学就读。
5、进城农民工子女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心理问题是由以上的问题衍生出来的:与城市孩子完全不同的待遇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往往导致孩子消沉、自卑、自闭甚至仇视社会。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农民工的期望
面对繁华的城市和自己卑微的身份,进城农行民工子女和农民工都有自己的期望。他们期望生活美好,期望学习进步。
1、期望社会关怀。农民工及其进城子女都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怀。农民工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在城市里艰难地生活,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关注,希望国家给以经济方面的帮扶,同时希望国家给予他们的孩子以教育方面的资助,希望慈善机构和个人帮助他们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人。
2、期望教育平等。经济条件和当前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农民工孩子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调查中我们发现,好多农民工希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升学受到公平对待。”“不要收借读费,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待遇”。进城农民工孩子也希望他们能平等地坐在教室里与城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三)共青团及其相关部门的工作
进城农民工子女问题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例如2003年和2006年国务院分别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根据文件精神,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共青团组织都做了大量工作。
1、国家教育部门所做工作。第一是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扩大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范围。以贵阳市为例,2004年以来,贵阳市教育局先后在南明、云岩两城区3年里已连续改造小学、初中学校校舍20所。第二是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补贴,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自2004年以来,贵阳市教育局为部分民办学校提供办学补贴,对自建校舍的每年安排300万元作为民办学校贷款贴息。贵阳市教育局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制定了《贵阳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设置暂行标准》和《贵阳市民办中学督导评估标准》,对达不到设置标准的民办学校要求限期整改,对民办学校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其办学质量。第三是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学杂费补助,并免除其书费,产生的费用由县市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承担。
2、各级团组织所做工作。一是组织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为农民工子女募集资金。2006年,共青团贵阳市委与艾维时尚共同成立“爱心基金”,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2007年春,贵阳市云岩区团委联合苏宁电器,举行了“同在蓝天下,你我携手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1 1阳光行之牵手行动”公益募捐活动,为农民工子女筹集善款。二是组织各式各样的志愿者活动,给农民工子女以心灵关怀。例如,2006年5月末,共青团贵阳市委“关爱农民工子女?青春互动”活动在贵阳市达兴农民工学校举行,向农民工子女送去儿童节的问候。
三、所遇困难和阻力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问题和进城农民工子女问题尽管有些差异,但是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农民工子女问题,因为:1,他们的父母是同一个群体——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收入不高,生活在社会底层;2,有相同或是相似的心理需求——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们都显得自卑封闭,需要和人沟通或是需要被人进行心理疏通;3,都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受助需求,都需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帮助。
和所有的公益事业一样,关爱农民工子女这个活动项目也在财力,人力,工作方式探索以及其他方面遇到了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问题。青年志愿者大多数为在校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经济上并没有完全独立,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让他们自己承担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性和帮助他人的热情。以遵义县为例,代理家长如长期照顾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在购买礼品,进行亲情聚餐和进行野外活动的过程产生的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长久下去将难以承受。
2、相关机构在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所生的经费问题。学校和相关企业常常遭遇这样的问题。在遵义县的“三关工程”活动开展过程中,亲情电话开通后,开始在新民镇试点时,费用由电信公司支付,后来这个活动在全县甚至全遵义市推开后,电信部门就难以支付如此巨大的费用了;学校在给孩子过集体生日,组织学校间孩子手拉手结对等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日积月累,也将是学校巨大的财政负担。
3、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投入不足。随着贵州省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将随父母进入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永远不能满足其接受教育的需要,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显得单薄和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在农村,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吸引进城农民工子女回乡就读,缓解城市压力。
4、社会对关爱农民工活动的物质支持不够。调查表明,对农民工子女的管子活动还没有形成品牌,民众对它的认识不够,收到的慈善捐款也不足以开展大型活动和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持续支持。
(二)人力问题
1、需要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服务队多由在基层服务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志愿者、部分注册志愿者、学校老师和村组干部组成,这些人本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长期从事志愿者服务将花费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必将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这就要求志愿者队伍的成员得有一定频率的更换,就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大军中来。
2、需要更多人加入教师行列。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生活需要额外的管理和照顾,这加重了教师的任务,将需要更多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例如,遵义县的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开通后,需要专人管理。在对甘庄小学的调查中,钱亚老师告诉我们,他们非常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需要青年志愿者到他们学校去支教。例外,扩建公办学校和鼓励民办学校都会产生新的教师需求。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和乡下的留守儿童一样有许多心理上的问题,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3、农民工子女的管理和教育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在遵义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农民工子女怕或是抵制代理家长,使得代理家长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孩子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但是目前心理学教师普遍稀缺,一时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4、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服务中来。来自遵义县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代理家长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担任代理家长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例如遇到了留守儿童的抵制心理,他们将难以继续其代理家长的工作。
由于以上原因,广大青年志愿者关心留守儿童这个项目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因此,要想把这个志愿者活动长久地继续下去,还得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四、思考和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农民工子女面对的困难和相关部门在解决困难时的经验和所遇困难,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需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投入。在农村,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对留守儿童拨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改善学校环境,补助代理家长和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青年志愿者;在城市,扩改建公立学校,鼓励民办学校,免除农民工子女学杂费,简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手续。
(二)品牌化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项目。媒体和政府应该加强对关爱农民工子女项目的宣传,让民众明白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全社会对这个项目的关注,组建专项基金,形成品牌,使其形成长效机制(可模仿希望工程的运作模式)。对一些可行的探索可以进行重点宣传,例如遵义县的“三关工程”项目模式和代理家长制度,遵义务川县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模式以及贵阳市的“留守儿童乐园”模式等等。
(三)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团系统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项目活动中来,深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为他们提供关心和帮助。尤其应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一个“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假期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让有条件的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是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结对,用他们知识和热情为农民工子女带来进步和温暖。这个活动可由团省委志愿者指导中心统筹,联系贵州省籍的在省内或是省外的在读大学生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在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进行分组,省级以下团委协助这个活动进行,争取把这个活动也做成品牌,长久持续下去。
(四)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学教师的培养。心理问题是农民工子女的最大问题,培养足量的专业心理学人才是解决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关键。不久的将来,希望能在每个学校都配备足量的心理学老师。
来源: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