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河南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农民工子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迅速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动员优势,选准关爱农民工子女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提供切实有效地帮助,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3月3日—10日,河南团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题调研活动。现将本次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3月1日,团省委发出通知,安排部署各省辖市团委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团省委进行汇总。同时,抽调机关骨干力量组成调研组,分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郑州市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濮阳市开展调研。

  3月4日,在郑州市金水区纬四路小学,调研组以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参加座谈26人。

  3月9日,调研组赴濮阳实地考察了濮阳市清丰县兴华留守儿童幼儿园、双庙乡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召开了座谈会,参加座谈32人。

  二、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基本情况

  (一)分布情况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71.1%是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3%,约为22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其中,省内转移工人数约为45%,省外转移工人数约为55%。2007年,河南省妇联调研数据显示,全省仅留守儿童达250万人以上,据此估计,全省农民工子女人数在300万人左右。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占总数的69.7%,进入城市的占30.3%。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较为集中,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在周口、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开封、濮阳等农业区较为集中。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相对较好,是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较大,如交通路小学作为市中心学校,农民工子女占78%,大学路小学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民工子女占71%,政通路小学作为城中村学校,农民工子女占40%,主要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97.3%。

  (二)需求情况

  调查中发现,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人身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中学入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使农民工子女享有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实现全面发展。媒体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生活等方面都有关注和报道。一些社会组织比较关注农民工子女户籍、住房等问题。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需求:一是获得良好的教育。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入学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育资源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要,学校不得不提高入学门槛,从而出现了农民工子女在流入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现象,调查问卷显示,48.6%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时需要交纳借读费或赞助费,60%的农民工对子女就读的学校条件不满意;同时,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他们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二是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许多农民工子女是到了入学年龄才由农村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对城市的了解很少,在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容易造成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需求:生活上,把子女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大多在城市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行业,收入微薄,能为子女提供的物质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儿童还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存在一定的生活压力;学习上,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严重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如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全乡教师仅200余名,全部为大专、中专,甚至初中毕业,没有一名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一些小学因教师严重不足,一个班级仅配备一名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等各科教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思想上,由于长期与父母或与父(母)一方分离,缺少父母的照顾、缺少亲情和心理的关怀,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但大多数儿童理解父母、自信乐观、学习成绩优异、品德优秀。

  三、我省团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方面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多年以来,河南共青团持续关注并积极帮助农民工子女,“牵手农民工子女?希望工程关爱行动”、金龙鱼农民子女助学行动、关爱帮扶城乡留守流动儿童等关爱进城务工子女系列活动,志愿者与留守儿童“1 1”牵手同行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签订爱心协议,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难。主要做法有:

  1、依托驻外团工委,发挥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两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利用驻外团工委的网络平台,组织外出务工青年与家乡留守儿童定期视频见面。利用驻外团工委服务平台,帮助解决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难、看病难问题;利用驻外团工委的组织平台,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和需求,与家乡团组织有效对接,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帮扶活动。

  2、加大“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港湾”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完善党政、社区、学校、家庭关爱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儿童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父母务工地址及联系方式、监护人基本情况等方面信息,面向社会公布,招募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爸妈,开展“一助一”、“多帮一”志愿服务活动。

  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为,团组织关爱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应从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尽快真正成为“城市人”,享有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权益和资源为重点;而关爱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应从提高他们的生活、教育条件,弥补父母关爱缺失和心灵关爱为重点。

  1、帮助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被动地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生活,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很好地完成适应过程,作为学龄儿童,要适应城市生活,就必须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找准自我定位,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进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适应的过程。团组织应发挥联系广大的农民工子女和青年志愿者的先天优势,组织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城市学习和生活咨询,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切身感受环境的变化和不同,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找到差别,找准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努力方向和有效方式。

  2、帮助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刚进入学校时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见到老师普遍感到紧张,在游戏与体育中参与率低,兴趣爱好发展较少,相互信任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些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构成了一定的压力,让农民工子女在交往中特别是在与城市同龄人的交往中处于心理低位,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团组织应充分发挥与学校结合的优势,组织学生和青年志愿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让青年志愿者在交流中有效地引导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问题,为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创造条件。

  3、进一步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界社会力量、资源,确立合适项目,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水平。目前的情况下,各级团组织所掌握和能调动的社会和物质资源十分有限,而农民工子女是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不是仅靠团组织就能有效解决的,我们应整合社会力量,选准方向,确定合适的项目,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成才作出贡献。如:扩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的实施规模,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担任乡镇农民工子女少先队辅导员等。

  由于本次调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短时间很难对全省农民工子女进行有效的覆盖式调研,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还缺乏全面性,缺少长时间深入的调研,对问题的认识和总结还不到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开展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来源:团中央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