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安徽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陆昊同志在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做为下一步重要工作方向。鉴于此,安徽团省委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从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及城市适应状况入手,着重摸清进城农民工子女现况,并就共青团组织如何关爱服务农民工子女进行一定的思索和探讨。我们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在全省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性的五所学校:合肥十中、芜湖一中、蒙城一中、歙县实验小学、临泉一小。从三年级至初二年级选取500名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民工子女的深度访谈来了解一些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选取样本是基于自填式问卷的考虑。调查显示:样本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调查有效样本数460人中,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356人,占调查人数总数的77%,城市青少年人数104人,占调查总人数23%%;男生292人,占63%,女生168人,占27%;独生子女305人,占66%。

  (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经济情况

  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中仅有极少数的家庭购买了住房,而大多数家庭是租住房子,居住条件较差。另外,家庭成员居住在一间房子里的占49.7%,住在两间或三间及以上的家庭分别为32.2%和15.6%,其它为2.5%,这表明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对于这样的住房条件,很多孩子表示在家中自己没有安静的环境看书学习。而城市少年儿童家庭自购住房的比例是78.0%,只有19.8%%的家庭租房住。其它为2.1%,38.5%的城市少年儿童家庭拥有三间或三间以上居室,42.7%的家庭有两居室,住一居室的家庭仅有巧.6%,其它为3.1%。有65.3%的打工子女不喜欢自己家的居住环境。

  (三)进城农民工子女与父辈群体的关系

  1.农民工子女家长的基本情况

  与城市儿童的父母相比,进城农民工的学历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父母的学历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或技校。无论是进城农民工还是城市儿童的父母,其中父亲的文化程度要明显高于母亲,总体上来看,农村父母的学历水平不高,这势必会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影响。在选择“你父母的职业”的调查中,进城农民工的父母多为个体经营户和体力劳动者。其父亲的职业主要是做买卖的个体户、建筑工人及服务行业人员,分别占到38.7%、23.6%、30.7%,母亲中无业的占10.5%,个体户和服务行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33.9%和28.6%。

  2.农民工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及其父母的教育方式

  很多农民工家长们常常实施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他们很少跟孩子讲道理、与他们谈心。即使交流,也大多数是集中在学习问题上,大多是嘱咐他们好好学习等一些枯燥的说教,没有多少心灵的交流。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较多问题,25.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而有33.9%表示不能经常跟父母沟通,这两个比例都远远高于城市少年儿童。在少数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中还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民工多是从事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家务事很多都指望孩子分担。

  (四)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同辈群体的关系

  1.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青少年的交往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童的交往并不是很多。仅有30.6%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里的孩子”,另一方面,仅29.3%的城市少年儿童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农村来的同学”。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交往大多局限于“身份”一致的学生之间,城市少年儿童仍是他们的“圈外人”。 29.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而感觉彼此交往有差别的回答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城市和农村学生选择“感觉我们之间有差别”这一项分别占16.4%和15.3%。

  2.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在儿童的社会适应中占有重要位置,作用不可低估。调查表明,75.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很多朋友,78.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喜欢与人交往”,68.5%表示“很在乎同学对自己的态度”。58.6%能够“经常鼓励和关心同学”,但是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同伴接纳感偏低,孤独感更高。数据比较可以看出,58.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感到大家都愿意主动接近我”,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70.3%。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自己是否受同伴欢迎心存疑虑。

  二、措施和对策

  (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家庭原因引起的城市适应不良主要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进城农民工家庭普遍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农民工子女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农民工家长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儿童的观念和方式。

  首先,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使农民工子女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有助于改善其子女的受教育条件。

  其次,农民工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家庭教育对儿童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应该明白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就要帮助农民工提高素质,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育儿概念和教育方法。

  (二)规范教育管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

  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情形。原因在于:一是不同类型学校的适应适应状况不同;二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频繁;三是进城农民工子女与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首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规定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为了保证他们有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环境,公办学校要免除所有额外的收费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同时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给予公办学校以经费支持,把农民工的教育经费问题视同城市居民的子女教育一样同等对待来体现义务教育的平等性。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与城市少年儿童同校读书、享受同城待遇,将有助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融入城市。

  其次,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是各类学校最头疼的问题,流动性大不仅使得教学不稳定,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适应带来很大的麻烦。针对这一问题,要探索民工子女的教育组织创新,设计出能够让他们接受比较完整的阶段性教育的方案,以保证他们能够获得阶段性的完整的教育。

  (三)提高社会认同,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生活感受到歧视,主要是有部分城市家长和儿童对农民工及子女在心理上存在着认同歧视和情感歧视。要加强对城市家长和儿童的教育和宣传,消除对农民工及子女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纠正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一是以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一方面,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在农村接受的价值观念、养成的生活习惯等,使其无法接受城市居民的价值观,无法顺利融入现代城市,从而使他们找不到自己应有的社会位置。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歧视行为,阻碍着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广大城市居民应把农民工及其子女当作平等的主体对待,对他们采取豁达的接纳态度,消除城市社会对他们不应有的歧视与社会排斥,要让他们感觉到是城市发展的一分子,并对城市产生归属感,最终成为城市进步的同行者。

  三、安徽团组织所做工作

  首先,着力拓展“红领巾手拉手”活动领域。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通过赞助、冠名、捐建等方式,继续开展“手拉手红领巾书屋”建设。广泛开展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大手拉小手、非留守少先队员与留守少先队员手拉手、城市少先队员与农民工子女手拉手等活动,不断拓宽手拉手领域,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少先队员都能享受少先队组织的温暖,在少先队集体中健康成长。

  其次,继续开展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建设。2009年下半年,省少工委多方筹资,继续开展省级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建设工作,并对各市上报的建设点进行了认真审查,最终确定了13个省级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建设点,为每所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配备了电脑、电视、DVD、电话、图书、体育器材等,最大限度地为当地留守未成年人提供一个生活、学习、娱乐的最佳场所。各市也通过筹资、捐助、冠名等方式开展本地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建设,共建成350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极大地丰富了留守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也有效地减轻了外出家长的后顾之忧。

  再次,适时开展“关爱在江淮中秋公益行动——我为留守儿童寄月饼”公益活动。2009年是建国、建队60周年。为给留守儿童送去祝福和温暖,让留守儿童不孤单,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省少工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了“关爱在江淮中秋公益行动——我为留守儿童寄月饼”公益活动,并于为肥东县店埠镇定光小学的留守儿童们送去月饼和节日的祝福。

  另外,专门研发“少先队工作畅言语音教具系统”。为提高全省少先队工作水平,加强农村和贫困边远山区少先队建设,帮助农村少年儿童共同感受少先队组织的温暖,提高综合素质。年初开始,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科大讯飞研制开发“少先队工作畅言语音教具系统”,成立了研发小组,组织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把常用的少先队小知识编制成语音软件系统,并汇编成《少先队工作实用手册》,分为基础知识类、程序类、资料类三部分。经多次推敲修改后提供给科大讯飞公司。目前,该系统已见雏形,正在试验、完善中,待此项系统成熟后配发农村和贫困边远山区。

  最后,着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阳光行动。各级少先队组织把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少先队工作范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少先队员团体心理辅导、预防性小组心理辅导、矫治性个体心理辅导,增强少先队员的自主意识;将少先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纳入辅导员培训内容;有的地方还开通“少儿心理咨询热线”,发挥志愿辅导员(心理专业)的作用,帮助少年儿童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来源:中国志愿者网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