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苏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根据团中央《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调研、掌握和分析我省农民工子女现状,总结我省特别是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经验,江苏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座谈,针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两个群体开展了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次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工作要求,本次调研选择了江苏省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一个是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较多的群体,一个是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较多的群体,分别是镇江市丹徒区荣炳镇和宿迁市宿豫区。调研采用了面对面访谈和资料收集等方式,召开了座谈会两场,访谈人员近四十人,主要参加人员为市县共青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及志愿者代表、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小学校长及校外辅导员、街道党政有关负责人、心理专家等,听取了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志愿者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本调研报告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数据。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镇江市丹徒区荣炳镇校外辅导站由一名民办教师自筹资金建立,在共青团组织与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4年初成立,该辅导站作为该镇服务农民工子女的专门机构,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住宿、伙食、课余辅导、生活管理一体化服务,现已进入第6个年头,累计开办12期,服务学生336名。

  宿迁市宿豫区共青团在中小学实施“开通一部亲情电话,成立一批兴趣小组,建好一个图书阅览室,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聘请一批心理教师”的“五个一”工程重点服务农民工子女。

  二、农民工子女基本情况

  根据工作调研,我省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主要集中分布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据不完全统计,该群体目前约有50余万人,其中6—14周岁约有15万多人、14—18周岁约有35万多人。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主要集中分布在徐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宿迁等部分农村人口集中的郊区县,据不完全统计,该群体目前约有90余万人。

  据调研情况反映,当前,影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群体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需求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上学仍然有着一定的差别化对待,虽然目前基本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有学上,但真正能够满足公办学校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不多,仍然有部分农民工子女因为无法达到公办学校入学条件而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另一方面,即使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但由于家庭收入、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差别,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与城市居民子女相互融合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容易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二)流动频繁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单位较不固定,经常会不断变化,很难有较为固定的居住场所。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仍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梦想,仅有极少数在城市从事较为高端工作、拥有较为稳定收入的人员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由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点的不断变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频繁,让他们无法在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接受到完整的教育,这也是他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情感关爱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跟随家庭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情感关爱是一个他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城市民工子女反映,由于父母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较为辛苦的工作,父母早晨很早就出门干活,晚上要到很迟才能回家,对于子女的学习辅导本身就少得可怜,情感关爱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长此以来,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城乡生活落差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极易产生心理孤独、性格孤僻等现象。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是在帮助分担家庭生活重担,就是自己独自在家,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

  同样,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群体所关注的问题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群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一)教育需求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基本上可以就近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加上临时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本身较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无法对孩子学习进行有效监督。即使部分农民工子女对学习音乐、艺术有着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及学校教学质量及水平所限,无法满足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等的梦想和追求。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双方或是一方外出打工,其平时的生活基本上是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有的农民工子女与父母有可能一年见不上一次面,父母的教育作用在逐步减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基本上谈不上,他们或因文化程度偏低无渠道监护孩子、或因农活繁重无时间监护孩子,或因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只满足于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情感关爱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留守儿童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不同,常年与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他们对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更为渴望。同时,长此与往,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极易发生消极变化,生活中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成长的忧虑,多数人自我封闭,遇事不与别人说,自卑感强,总觉得低人一等,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逆反心理严重。

  三、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结合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在关爱民工子女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尊重和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作出了努力。

  南京:

  1.开展“一助一”、“多助一”志愿结对帮扶

  2.开通“16800110”志愿服务咨询热线。

  3.在全市选择100所学校开展“健康游戏进百校”活动,连续六年组织开展“百场公益夏令营”,2000名志愿者为15000名农民工子女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

  4.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家教志愿服务活动,立足“社区希望工程援助站”、“留守儿童援助站”、“新市民子女服务中心”等志愿服务阵地,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援助站开办假日学习辅导班,为农民工子女补习文化功课

  5.维护农民工子女合法权益。通过“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台呼叫中心,加强与农民工子女等特殊青少年群体面对面的交流,切实有效地保护农民工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无锡:

  1.“百千万爱心工程”

  2.团员青年“青春温暖行动”

  3.无锡新市民“热爱无锡 快乐成长”夏令营

  4.“绿娃娃”书屋公益项目。2010年,项目发起方将在无锡市12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这样的“绿娃娃”书屋,每个书屋的藏书量达到1000册。

  5.青少年“成长驿站”。无锡北塘区辖区内街道社区设立青少年“成长驿站”,为社区内青少年尤其是缺乏精神文化生活的农民工子女提供书籍、音像制品、体育用品及益智类玩具等青少年喜爱的物品,为农民工子女创造阅读、锻炼、娱乐的环境。

  6.青年志愿者“大手拉小手”关爱活动

  市直属团组织在本单位、本系统的青年团员中开展青年志愿活动,主动关爱结对农民工子女。

  7.农民工子女爱心走访活动

  徐州:

  1.开展“留守儿童”书信比赛活动。

  2.实施徐州市5461青年中心社工服务站建设。

  3.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盐城:

  1.建立普法志愿队伍,对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育。

  2、发挥“五老”志愿队伍优势,与农民工子女结对,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落到实处。

  3.创办校外活动阵地,使农民工子女课余和假日有了好去处。

  4.抓实重点工作项目,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

  宿迁:

  1.开展社会助学活动。团市委积极整合资源,拓展留守儿童关爱的社会渠道,2008年,建立“情系留守儿童”中豪关爱基金。2009年,筹集希望小学援建款65万元,援建希望小学3所。宿豫区与双沟集团联合设立中国双沟暖基金,还通过社会化方式在井头乡设立了“青年心”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爱心驿站

  2.开展志愿者结对帮扶活动。2007年,团市委倡导发起了青年志愿者牵手留守儿童“暖流行动”,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集体分别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结对,利用节假日带领留守儿童参观市容市貌、体验亲情之旅

  3.开展“七彩夏日”暑期系列活动。

  4.“萤火虫”计划。通过一对一交友、结对帮扶等形式,增进城区与农村中小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发动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捐资捐物,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对萤火虫计划的捐赠资金实行专账核算、封闭运行。“萤火虫”计划启动以来,全市共募集资金14000余元,资助贫困儿童60余名。

  5.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

  6.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宿豫区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宣传片《青涩记忆》免费巡回展映活动。联合司法局开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三次,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并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统一行动,重点对留守儿童、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进行帮扶。

  7.成立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

  淮安:

  1.组织志愿者开展送文艺到校园活动

  2.建立心理咨询室。

  3.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各学校团组织建立留守学童档案,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农民工子女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教功能缺位的农民工子女进行教育补偿,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加强与关工委工作的工作配合,鼓励社会各界志愿者担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学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

  4.开展希望工程捐资助学。

  泰州:

  1.广泛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先后组织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机关结对帮扶”等活动,扶助农村农民工子女。

  2.学校纷纷落实关爱措施。广泛开展了“五个一”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和心理健康咨询,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中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3.寄宿制学校建立形成特色。教育部门结合学校“六有”工程,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努力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农民工子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农民工子女群体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立足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情感关爱、学习帮教、法律援助等系列主题活动,使每一位农民工子女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力量整合,努力形成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工作格局。一是要继续加强职能部门力量的整合。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联席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落实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二是要继续加强社会各方力量的整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推介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相关志愿服务项目,让更多的爱心士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打造成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品牌。三是要继续加强志愿服务力量的整合。要继续聘请“五老”及公检法司等工作人员担任农民工子女援助站志愿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民工子女援助站日常运转中的作用。要继续发挥“志愿家长”的作用,加强日常联系,逐步增加农民工子女的“家庭体验”活动。要继续加强“全团带队”,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大手拉小手”活动,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增强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实际成效。一是要丰富活动形式。要进一步开动脑筋,创新思路,结合本地实际,设计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援助站作用,使农民工子女援助站真正成为农民工子女温暖的家。二是要拓展活动内容。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通过“爱心家教”等形式,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手拉手”活动,让农民工子女经常参与各种互动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三是要注重活动效果。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自身的需求,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开展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活动。要注重发挥农民工子女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等学习实践、树立先进典型等形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自立自强。

  (三)落实工作要求,努力加强各类农民工子女援助站建设。加强农民工子女援助站建设,坚持做到“五个有”,即有活动场地、有管理制度、有农民工子女档案、有志愿者队伍、有专项活动。规范农民工子女援助站日常运作,完善工作制度,重点做到“五个一”,即“每周一谈”,援助站的志愿者每周至少与结对的农民工子女做一次交流,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月一通”,由结对志愿者帮助农民工子女每月至少和父母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及时向父母通报学习和家庭情况,增加亲情交流;“每季一访”,援助站的志愿者每季度至少到农民工子女家中做一次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通报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每期一聚”,援助站每个学期组织一次返乡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聚会,通过开展趣味游戏、亲情聚餐、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加强亲子交流;“每年一训”,各援助站每年组织一次志愿者学习培训,切实将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进行有机结合,把团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的机制。

  (四)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健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保障机制。必要的物质保障是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建立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协调分担机制,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对农民工子女开展活动的场地、经费、人员给予必要的保证,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好的教育教学条件,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减免学费或取消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等额外的一些费用,从根本上减轻广大农民工的负担,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问题。

来源:中国志愿者网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