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演变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由此衍生出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掌握吉林省农民工子女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按照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题调研的通知》部署,结合当前我省农民工子女实际,团省委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当前我省农民工子女的现状及其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此次调研工作,我们指派专人深入长春、延边两个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多、比例较大的城市开展调研工作,并结合我省实际,确定四平、通化、松原三个城市帮助其指导调研工作。通过深入走访、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资料收集等方式,针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两个群体展开调研,共计开展座谈会2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整理各市州调研报告10余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了当前我省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及其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我省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1058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3%。其中外省农民工子女35371人,省内农民工子女70489人,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占全省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的75.41%;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66179人,主要集中在长春、四平、通化、白城地区,占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的68.6%。
全省农民工总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总数不断扩大,农民工子女的各项问题矛盾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农民工子女大多属于未成年人,正处于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或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冲动易怒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极易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学习成绩不佳。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的,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未成年人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未成年人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越轨与违法现象突出。据调查,有些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缺陷,监管力度较差,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仅存在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的问题,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由于其生理和心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周围各种社会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极易误入歧途,发生越轨和违法犯罪的现象。
四是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五是安全问题无法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居住场所不固定,且租住环境较差、出行不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并且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存在“缺口”。学校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一定的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致使农民工子女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我省共青团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
针对当前农民工子女存在的实际问题,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为目标,引导和鼓励广大社会青年、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团体加入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开展了“阳光苗圃”志愿者结对帮扶项目。通过志愿者捐赠和结对帮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营养、书籍、义务家教等服务活动。08年实施以来,已经结对帮扶1200余人。
2.开展了“手拉手红领巾书屋”创建工作。通过城乡手拉手,为农村留守儿童建设红领巾书屋。目前,全省共创建“手拉手红领巾书屋”78个,书架630个,书角5530个。
3.实施了青少年维权中心专项服务。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和青春期教育服务。
4.开展了“爱在吉林”安利实验班活动,为困难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5.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辅导员”活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心理疏导。
四、对于开展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农民工子女问题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应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延伸教育功能,进行教育衔接。志愿者工作的切入点,应从志愿服务的基本方式“结对帮扶”入手,通过“手拉手”、“一助一”、“多助一”等方式开展心灵关爱活动。
1.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定期组织农民工子女开展以“雷锋在我心中,奉献与我同行”、“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农民工子女乐于奉献、团结上进的高尚情操,并以活动为纽带、为载体,增强团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有效增强农民工子女的归属感。
2.注重加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疏导。要进一步发挥志愿者服务队及志愿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定期深入到农民工子女集中的乡镇、街道,及时了解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有针对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办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3.帮助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通过面向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农民工子女,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利用好“希望工程”、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4.强化农民工子女的安全防范意识。针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增设安全教育课程,帮助农民工子女掌握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伤病的自救方法,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农民工子女的人身安全,保证其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志愿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