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调研、掌握和分析我区农牧民工子女现状,总结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关爱农牧民工子女工作的有益经验,摸索青年志愿者介入此项工作的有效途径,按照团中央有关要求,我委组织工作人员于3月5日至3月10日,就全区农民工子女现状以及各级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区实际,我们选取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为样本地区,其中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由自治区团委调研组直接调研,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委托当地团市委组建调研组进行调研,其他7个盟市同时搜集、报送相关资料。调研中,各调研组共走访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嘎查(村)10个、有留守子女的农牧民工家庭23户、农牧民工子女聚居的城镇社区13个、城镇中农牧民工子女家庭26户、农牧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中小学校5所,召开有当地基层团干部、少先队干部、青年志愿者代表、农牧民工子女及家长、农牧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农牧民工聚居街道社区有关负责人、专家和媒体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5次,对106名农牧工子女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二、我区农牧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整体情况看,各地对农牧民工子女的关注程度虽然有普遍提高,但深入不够,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仅少数几个盟市曾经进行过专题调研。由于调研时间紧迫,我们尚无法准确掌握全区农牧民工子女情况的基础数据,有待于下一步在延伸调查中进一步核实摸清。据自治区就业服务局2009年底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统计数据,我区共有外出务工人员2347052人,跨省外来务工人员342972人。据此推算,在我区生活、学习的6至16周岁农牧民工子女数量至少应在50至60万人。另据自治区少工委、妇儿工委提供的数据,我区现有留守、流动儿童(6至14周岁)约10至12万人,此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的估测。根据各地统计数据,农村牧区留守子女与进城流动农牧民工子女比例约为1:3。留守农牧民工子女中处于隔代监护、亲属寄养、学校寄宿的占到80%以上,60%左右的留守子女平均一年最多见到一次父母,有的甚至已经与父母失去联系五年以上。

  三、各地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基本情况

  1.党政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

  从调研的情况看,农牧民工及其子女问题已经进入了凸显期,而且越来越多地得到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社会稳定等多个角度加大了管理和服务工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牧民工子女教育等基础性问题。“两免一补”政策在各地均得到较好落实,一些地区还根据地方实际出台了:四个纳入(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乡镇社区中心工作议题,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措施、纳入相关部门工作内容。)、农牧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定点接收农牧民工子女学校财政补贴、农牧民工子女入学食宿费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农牧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门槛儿,减轻了农牧民工家庭的子女教育负担。目前,农牧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性解决。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农牧工子女问题,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及大量社会组织均开始不同程度地介入此项工作,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也从农牧民工子女政策、教育、保护、权益、心理等多个层面给予了广泛关注。

  2.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围绕关爱农牧民工子女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较早介入关爱农牧民工子女工作的组织之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目前各地开展的工作情况看,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主要从扶贫助学、结对帮扶、学习辅导、心理关爱、文化生活、权益维护、减少歧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和活动,志愿服务是重要工作形式和载体。比如,乌海市团委定期举办“为孩子鼓掌” 农牧民工子女走进科技馆、少年宫活动,仅2009年就为农牧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新建红领巾书屋(书架、书角)28个;乌达区团委以在当地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体,成立了晨曦志愿者协会,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农牧民工子女家庭入户调研、为农牧民工子女免费辅导功课和心理指导等活动,2009年8月至今,已为农牧民工子女补课40余节,帮扶两名面临辍学的青少年重返校园,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6名硕士生、11名新招聘的教师也加入了这一志愿服务组织。当地团委还争取团中央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的支持,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并首批成功培训了120名团干部、志愿者和骨干教师,组建了心理阳光工程师队伍,与当地农牧民工子女结成对子,定期走访辅导;海南区团委针对农牧民工子女普通话和学习基础差等弱点,组织有丰富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农牧民工子女的“志愿代管家长”,建立了农牧民工子女的家庭联系方式薄和学生情况反馈卡,定期找学生谈话和家访,形成互动机制,家长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呼和浩特市团委、巴彦淖尔市团委、包头市团委充分利用“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组织志愿者有效开展农牧民工子女维权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和活动,把团组织的关心随时送到他们身边;通辽市团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关注和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定期深入农牧区、学校和城镇社区,与农牧民工子女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消除其与城市居民的心理隔阂,帮助他们顺利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共走访慰问留守儿童1223名,与537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了长期联系;各地少先队组织还广泛开展了关爱农牧民工子女“手拉手”、“爱心妈妈”、“一起过节”等活动,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农牧民工子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牧民工家庭普遍收入偏低且不稳定,农牧民工子女生活和学习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缺少技术、竞争激烈等原因,农牧民工进城主要以低收入、低保障的体力劳动为主,且多为临时性工作,收入水平不高,大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在调研中走访的部分留守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几年,不但没能给家中寄回一分钱,反而需要家中进行贴补。进入城市的农牧民工子女也大多随父母生活在城市边缘,居住、生活条件和环境十分恶劣,而且由于父母工作变动等原因,不得不随父母频繁转学。

  2.农村牧区留守子女亲情缺失,家庭教育不足,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临时监护人往往只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而对其生理、心理问题极少关注。许多孩子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和有效监管,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非常普遍,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出现了从孤独

来源:中国志愿者网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