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西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来说,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和一起进入城市的孩子缺少足够的关爱,根据团中央志工部精神,2010年3月4日我省志工部同志一行8人来到吕梁市临县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研组分三个小组:分别走访临县第一中学、东峁学校、雷家萍学校开展调查工作,走访过程中,首先抽取了初一年级5个班和部分教师配合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并对他们说明了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接下来,县团委根据调查小组的要求,安排了相关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代表展开访谈,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关心。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山西吕梁地区留守儿童总体现状。

  临县总人口61.28万,是我省第二人口大县,国土面积297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05.7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达56万,耕地面积为953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为587.6人/平方公里,劳动力资源为22万人,剩余劳动力14万人.大量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临县经济发展底子薄,经济总量严重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层次不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本地产业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由原来的省内输出为主变为省内输出与跨省输出齐头并进的局面,跨省输出人数已占输出总人数的41%,全县劳务输出规模12.5万人。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临县共有在校学生12365人,其中留守儿童2558人,占20.68%,留守儿童较多。偏远乡镇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如大禹、清凉寺等乡镇留守儿童达到39.2%以上。这些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89.7%,母亲外出打工的占12.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3.5%。留守儿童托管情况是:单亲监护的占67.55%,隔代托管的占42.3%,亲属托管的占12.9%,寄宿学校的占16.8%。

  (二)根据我们对三个乡镇的九年制义务学校和初级中学的调查情况如下。

  根据各种调研问卷分析以及教师的长期观察,这些“留守流动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孤单寂寞,忧柔无助,自卑闭锁,认识模糊,烦恼困惑时不愿与人交流;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违反校规,待人无礼,反复无常,任性放纵;在学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课精力不够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学习习惯,方法和动机方面有问题,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下降。总之,“留守流动儿童”或多或少有过失行为,有说谎行为,有攻击行为,有破坏行为。这些问题在部分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果不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

  二、当地政府已经开展的工作

  1.临县县委县政府:

  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全县启动了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工程。要求各乡镇,政府,村(社区),学校将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各乡镇建立由一名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学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领导组。协调县团委,关工委,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统一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2.临县教育局:

  许多学校坚持开展以关爱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互帮互助活动,如“城乡少年手拉手”、“在相互关爱中成长”、“献爱心、尽孝心和培养社会公德心”等活动。学校将社会各界捐赠的学生用品优先发给农民工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为新入学的流动儿童家长授课。

  3.临县妇联:

  加强托管中心试点“代管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加大“空巢儿童之家”创建力度结合实施“春蕾计划”救助贫困留守学生。创新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4.临县团委:

  (1)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情牵留守儿童爱心行动,从乡镇到县级机关逐级发动,层层动员,在学校,机关,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中招募100名年级轻,文化高,素质好,热心留守学生公益事业的青年志愿者。为留守流动学生提供“一对一”形式的直接关爱。

  (2)组建40多个手拉手亲子家庭,亲情家庭实行每周一谈、每月一通(通电话)、每季一评、每期一聚、每年一庆,让150余名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流动儿童有了一个随时都能感受亲情、倾诉心声的地方。

  (3)为乡村学校捐赠图书,为贫困村筹建爱心读书室,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使留守儿童有书可读。

  三、特色活动

  1.帮助乡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农民工家长可以在特定时间拨打学校的亲情电话,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同时留守儿童可以在固定时间拨打亲情电话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回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加深感情的交流。根据预算,一个乡村学校建立两部亲情电话(一部作为老师联系家长,一部作为家长与孩子的私人沟通),通过与当地电信部门合作,实行分段优惠政策,可以每分钟长途价格0.1-0.2元的价格进行安装。

  2.帮助贫困乡村学校,村社建立爱心图书室由乡村学校,村社提供房间,社会团体与慈善机构可以捐赠大量的图书,使每个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周末,假期有书可读,少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根据预算,一个村可以建立一个图书室,需要各种书籍100-200本,通过与图书发行部门的合作,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购买图书。同时可以号召大、中、小学生进行图书捐赠。

  3.帮助贫困乡镇,资助特困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特困学生的信息,社会团体与慈善机构进行资助。可以现场考察后再进行资助。

  4.准备与山西大学合办成立“关爱服务社”。山西大学关爱社是一个由150多个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公益型社团。社团的主旨是:感恩,爱心,奉献,回报。期待更多为农民工子女服务。准备在下一阶段努力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与山西大学团委合作,组织大学生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让大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

  (2)联系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作为桥梁,使社会团体慈善机构能够与贫困乡镇,乡村学校结成对子,让社会团体慈善机构能够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如为留守儿童建立爱心图书室,亲情电话等。

  5.准备成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协会”,建立“山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网”网站,开通留守儿童免费亲情热线电话等特色活动。

  6.要求社区打造 “阳光驿站”等载体,使这些孩子们在每天放学后、父母没下班这段时间有人陪伴、照看。社区成立“大手拉小手”楼栋组织、城乡孩子“手拉手”自治组织和“红领巾理事会”等团体,设立“开心驿站”,下午4点免费开放,农民工子女可以参加“故事开心说”、“童谣开心唱”、“电影开心看”、“游戏开心玩”等,为社区内农民工孩子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平台。

  7.与青少年维权中心合作。开通“12355”,为留守流动儿童维护合法权益。

  四、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现状堪忧。一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心理问题缺乏疏导,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或是任性自私,脾气暴躁,遇小事易走上极端。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三是安全保障难到位。

  2.家长履行职责不够。一是子女见不到家长。一年甚至几年才能与父母见上一次,父母与家里电话联系也较少,一般半月才一次,多数只问家里是否平安,对留守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关心不够。二是监护不到位。有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但监护人整天沉迷于麻将,没有时间关心孩子。有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其中大部分监护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极低,很少管教,生怕管得太严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儿童就成了问题学生。三是家长不过问。将子女带进城区入学的农民工,起早贪黑忙工作,对子女学习很少过问,交流不够,造成孩子有自卑心理,性格内向。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反映,学校召开家长会,一些农民工家长请都请不来。

  3.社会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对农民工子女存在岐视现象。许多城市孩子的家长对农村孩子存在偏见,认为农村孩子习惯不好,知识面狭窄,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弟同校学习。二是农村学校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有的商店向未成年学生出售香烟,学生可以随意进入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的现象依然普遍。甚至有的监护人让留守儿童参与赌博,长期的耳濡目染不仅使他们无心学习,更使他们逐步染上了各种恶习。

  五、几点建议

  1.团委与财政部门合作,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生活自理能力差、临时监护不到位等问题,凡是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学校,都要尽量解决留守儿童的住校寄宿问题,名级财政要加大投入。留守儿童每年需要的生活费用可采取以家长为主、各级财政适当补贴的方式解决。

  2.团委与教育部门合作,要求学校要健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制度。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流动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流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家长通报情况。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应增设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亲情爱生,爱满校园”等活动,组织班主任、任课老师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做学生的“代理家长”,做孩子的生活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以“心连心、不寂寞、心连心、共进步”为主题,组织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互助对子。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学生假期到村(社区)报到制度,假期结束后,由学生生活所在的村(社区)做出鉴定。

  3.抓好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学校应开办“如何与孩子沟通”、“科学的家教方法”等通俗易懂的专题讲座,启发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学会如何关心儿童的日常生活,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努力提高他们的家教能力和水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4.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关爱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发挥我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共同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把责任心强,素质高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动员起来,让他们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托管对子,担任义务辅导员,让孩子们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活动室、活动中心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托管所,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应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以家庭托管的形式将留守流动儿童组织起来,由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担当“代理家长”,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和安全等,以弥补因监护人或监管人无力监管的缺失。

  5.童期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遗传疾病的因素,社会环境、教育方法等不良影响,都会给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带来副作用,使儿童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身心疾病。留守流动儿童的特殊生活环境,即缺乏双亲的呵护、关爱和教育,更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身心疾病,如:儿童孤独症、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抑郁症、、儿童品行障碍等心理疾病,对于上述留守流动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专家建议要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去预防,而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也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提议团委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心灵互动课堂。

  6.优化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主题,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注重树立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典型,让孩子们学有榜样。

  我们相信,如果大家联起手来,共同来关心留守流动儿童,并尽自己一份力,定能使我们的留守流动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总之,研究和解决好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构建。

来源:中国志愿者网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