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团中央志工部副部长专访

共青团杂志社访团中央志工部副部长郭平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4    来源:

  编者按:五四期间,“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将志愿服务聚焦在“农民工子女”这一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此过程中,团组织如何履行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本刊推出一组特别报道。

  关爱农民工子女:

  站在希望工程廿岁后的历史起点上

  5月4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全国各级团组织统一行动,动员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深入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

  团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作为普通的青年志愿者,分别参加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

  记者:当前为何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这项行动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应如何定位?

  郭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农民工子女7000多万。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关爱农民工子女”是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此外,许多地方团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好做法、好模式。因此,我们考虑将当前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聚焦在这一需要特殊帮助的群体,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是团中央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起实施近17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重要品牌。2008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标志着在党的事业的总体格局中,志愿服务被摆到了一个新的重要位置。团中央书记处决定,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作为全团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一个全国性工作品牌扎实推进,在新格局下更好地凸显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影响力和作用,整合成全团的品牌项目,形成全国层面的品牌,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加强新格局下青年志愿者行动品牌建设,助力“两个全体青年”工作目标的实现。

  记者:把这项行动打造成为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品牌的潜力表现在何处?

  郭平:“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着力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动员青年和社会各界为农民工及其子女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服务对象急需。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工群体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同时,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工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农民工子女在学业辅导、融入城市、亲情呵护、困难救助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急迫的需求。

  参与主体广泛。这项行动由团组织倡导和带动,广泛动员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中来。随着这项行动的深入实施,将会呈现出共青团主导、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

  服务领域集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这项行动把“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五个领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这些领域,既反映了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又体现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确保这项行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实施模式有效。这项行动按照“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农民工子女+接力”的项目实施模式,动员大中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青年志愿者,整合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长期的结对关系,长期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有效服务。

  动员方式多样。坚持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的衔接,为有志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平台。我们招募社会领域的志愿者,推动建立“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金”,既有按照团的组织层级依次传递的组织化动员,又有打破原有组织层级而进行的社会化动员;既实现了组织层级的传递,又在某个层级运用了社会化动员方式。这就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参与平台,从而使此项行动建立了广阔的社会资源基础。

  服务成长“双赢”。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中来,服务了大局、服务了社会、服务了群众;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志愿服务这种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便捷方式,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思想精神的提升,内化为成长进步的动力,实现了共青团引领青年参与社会实践与青年成长进步的“双赢”。

  记者:如何通过机制保障形成团组织对农民工子女的长期有效帮扶?

  郭平:机制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将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健全机制,推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实现科学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广泛建立各类青年志愿者基层组织,完善“基层团组织+辖区志愿者组织”的新型覆盖青年的组织框架。积极引导学校、企业、社区、农村普遍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推进行业型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坚持与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纳入团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展“双向建设”,在各类基层团组织中普遍建设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条件成熟的志愿服务组织中探索建设团组织。

  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志愿者注册工作力度,加强对“中国志愿者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重点依托当地大中专院校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吸引和联合社会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建设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专门队伍。探索志愿者队伍建设新途径,做好志愿者的注册管理、服务培训、认定激励工作,针对地区实际和团组织工作开展情况,将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服务人员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壮大骨干志愿者队伍。加快管理型志愿者培养,建立项目骨干和团队领袖队伍。尊重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引导全社会关爱青年志愿者。

  加强项目建设。研究提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方案。明确项目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实施步骤。面向社会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加强项目征集,规范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工作标准。面向各级团组织,加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示范点创建,作为推动工作、提升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项目招标、评比展示等多种方式,分批分期推出全国、省、市、县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建设覆盖全国、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库。

  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团内各级联动工作机制。全国层面的工作由团中央书记处统一负责,省、市两级的工作,由省、市两级团委党组负责,县级团委负责实施工作的具体安排和协调,街道社区和乡镇团组织负责开展经常性活动。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按照项目化运作方式,把志愿者来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工作目标具体化;建立保障支持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阵地等开展活动;在资金支持上,面向社会多渠道募集资金,推动建立“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志愿服务基金。”

  记者:请介绍一下这项行动启动以来的总体情况以及下一步推进这项行动的打算?

  郭平:五四期间,“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级团组织已动员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长期结对42.9万对。

  全国各地团组织在五四期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团委在红花小学建设了由高校关爱农民工子女联合团支部、志愿服务站、阳光少年之家组成的“三位一体”服务阵地,把关爱农民工子女与凝聚青年农民工有效链接,实现服务手段与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机结合;江苏省镇江市成立了“关爱行动”志愿者服务队,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与农民工子女结对,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农民工亲子运动会”;团辽宁省委在沈阳市和平区砂山四校建设了全省第一家“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省级示范基地。同时,100个“基层志愿服务项目”也已开始征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有100万农民工,中建总公司在央企中率先启动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每一个团支部都与农民工子女进行结对,开设“青春热线”,进行“结对互访”,建立“爱心基金”;宁夏团区委计划用2年时间为全区100所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中小学校建设电话亭,定期发放免费电话卡,让农民工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便捷的感情联络。

  根据“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总体部署,下一步将坚持全团行动、突出重点、深化实施的原则,多措并举推进这项行动。包括:在六一儿童节前后,集中推进全国市、县层面团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作为2010年全国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要内容作出部署;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作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内容;联合相关部委,加强对中央企业、金融和高校等系统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的专项推动;适时召开全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工作会议;构建立体化宣传工作格局;加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推广等。

  记者:各级团组织做好这项工作要注重把握的关键是什么?

  郭平:注意集中力量。共青团组织配置资源能力有限,调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根据这项工作在整个社会资源体系当中的现状,必须集中力量,力求干深、干透、干出影响、干出吸引青年的成效。各级团组织要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整体性工作,但并不排斥各地积累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不管是阶段性的还是持久性的,我们必须坚持贯彻部署和自身创造的结合,特别要注意适当集中力量。

  善于形成机制。特别要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有机结合,通过团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的机制。首先强调精神,力求通过制度安排,转化为长效途径。这是立足普遍性解决难题,是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

  注意工作全局。青年志愿者工作品牌一旦形成总体认识,就要有全局性,认识可以通过探讨、交流、研究,甚至是争论,从而逐步统一。但是,重大的行动必须统一。此项行动的推进就要和全团的重大工作结合,比如农民工建团、非公企业建团等问题。青年志愿者组织应该是共青团最核心的骨干外围组织,最紧密的外围组织。因此,青年志愿者组织本身就是团的基层组织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志愿服务吸引、凝聚和影响着广大青年,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青年的一种精神时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通过此项活动,青年志愿者工作可以实现各省区市、各行业团组织在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方面的紧密联系,成为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重要手段。

  注重宣传影响。实现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要靠有效的宣传。青年志愿者工作是一种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不靠现代传媒根本不能实现社会化。我们要从精神引领的角度,从扩大影响的角度,多措并举加强宣传工作。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宣传要做实,通过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宣传、注重与共青团工作的联系,扩大共青团的影响力。

  相关阅读

  5个领域 1种关爱

  学业辅导:

  “小课桌”填补“大空档”

  刚放学,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就开始热闹起来。自团西陵区委开展“农民工子女爱心小课桌”活动以后,这里就成了农民工子女放学后固定的学习场所,还有来自辖区内的小学教师、社区志愿者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

  “‘爱心小课桌’自2009年4月启动至今,仅在西陵区学院街道,受益的农民工家庭就超过千户,几乎每周都有新的农民工子女申请加入。”团西陵区委书记龚曼丽这样说道。“小课桌”专门面向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农民工子女,每周4天(周一至周四),从下午4点半开始,一般为2个小时。

  “小课桌”的志愿服务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辖区内小学青年教师志愿者,以及由社区工作者、居民等组成的社区志愿者。“小课桌”制定了明确的值班表,每天均有2至3名志愿者上岗服务。他们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青年教师志愿者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社区志愿者负责维护学习秩序。

  “这个月我得了‘进步显著奖’,这是给我的奖励!”一位小朋友拿着手里的水彩笔高兴地说。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课桌”每个月都会开展形式丰富的奖励活动。例如:进步显著奖、遵守纪律奖等。一位志愿者说:“奖品虽然很小,但孩子们看得很重,对他们的鼓励作用也非常明显。”

  通过1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小课桌”正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特长。团西陵区委与辖区内的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了“小课桌”特色志愿服务队。寒、暑假期间,成立“托管站”和“特长班”,把城市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组织到一起,举办趣味知识竞赛、运动会,开展书画、乐器等特长培训。

  近来,“小课桌”还开设了“家长课堂”,向农民工传授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这一创新举措同样受到了广大农民工家庭的欢迎。

  亲情陪伴:

  “小愿望”彰显“大爱心”

  “孩子需要什么、计划如何实现……”一张张愿望讨论结果单上,记载着“呼吸联盟”志愿者深入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和讨论结果。“呼吸联盟”志愿者协会是辽宁鞍山一支注册人数逾万人的青年志愿者组织。3年如一日,他们用爱心陪伴着农民工子女。

  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高冰说,“通过参与式需求调查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突出问题,发挥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积极作用,延伸团组织的工作手臂,是辽宁近年来开展农民工子女亲情陪伴活动的一条重要经验。”

  “呼吸联盟”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伊成略介绍,参与式需求调查更强调志愿者倾听农民工家庭的需求,共同讨论解决办法。讨论结果直接作为策划开展亲情陪伴活动的依据。例如,最近不少农民工家长提出孩子不爱说话,总是闷闷不乐,我们就在高校招募了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专业志愿者,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

  “别让你的爱心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伊成略说,这是他经常提醒新志愿者的话。他认为,爱心陪伴要从耐心倾听开始,第一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人们对他的关心,但一定不要在志愿服务中把志愿者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逢假日,“呼吸联盟”的志愿者都会根据前期的调查结果策划好一些陪伴活动,例如:陪孩子逛1次公园、看1次电影、放1次风筝……志愿者亲情陪伴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愿望。志愿者喻绍凯说,“孩子的愿望其实非常简单而朴实,有的孩子只是希望能吹一次生日蜡烛,或是希望学习成绩提高后得到一份小礼物。”

  “呼吸联盟”还有一些特殊的“志愿小使者”——城市小朋友。长假期间,“呼吸联盟”会组织他们看望鞍山周边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一起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

  感受城市:

  “小家庭”温暖“大城市”

  2007年以来,江苏宿迁的近千名志愿者结对农民工家庭1700多户。志愿者们共同用爱心将“城市生活一日体验”打造成了该市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

  “城市生活一日体验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融入了‘家’的元素!”团宿迁市委书记高玉华这样说道。据介绍,团宿迁市委与辖区内22所留守学生集中的学校建立对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相关信息。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带领结对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参观游览,帮助他们充分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参观结束后,部分志愿者还会将农民工子女带到家中,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交流,体味家的温馨。

  如何让部分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体验城市生活?团宿迁市委积极争取爱心企业支持,将孩子们送上与家人团聚的“亲情之旅”。2007年,团宿迁市委利用假期首次组织近百名父母都在苏州务工的留守儿童,集体赴苏州与父母见面。3年来,有18家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开展了9次“亲情之旅”,让近千名留守儿童走出农村、体验城市。

  团宿迁市委大力开展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志愿者分别与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结对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农民工子女的长期关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团宿迁市委工作人员几乎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结对的农民工子女帮扶对象。团市委组织部仓杰说:“这虽然不是硬性的工作要求,但大家都觉得,应该从自己做起。引导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农民工子女,为他们奉献爱心。”

  自护教育:

  “小技巧”赢得“大机会”

  “教学楼一层冒出了浓烟,几名教师迅速跑到各个楼梯口,引导学生有序地从教学楼里跑了出来……”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二小消防演练中的一幕。像这样的演练,九龙坡区各中小学每学年都会开展一次。

  “别小看孩子们学会的这些逃生和自救的小技巧,危险面前,他们可能会因此而赢得更多的机会!”团九龙坡区委书记邓立说。

  据介绍,九龙坡区作为全国首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及随父母进城的儿童,这些孩子自护意识差,相关的技能教育缺乏。2007年12月,团区委启动农民工子女自护教育志愿行动,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进校园、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护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工作实践中,团九龙坡区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依托“三进三练”推进农民工子女自护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辖区内中小学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两次自护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志愿者集中在假期深入社区(院坝)开展主题宣传,在楼栋或群众集中居住点设置安全提示。同时,制作了一批自护教育小卡片,免费发放给农民工子女;开展体验活动实战练、参观科技场馆模拟练、组织趣味活动现场练,团区委与消防支队联合建立了自护教育体验基地,组织农民工子女参与演练活动。在即将落成的“九龙坡区应急体验中心”,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收看灾害视频等多种方式,了解灾害逃生技巧和户外运动自护方法,教孩子们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

  团九龙坡区委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现已开辟了自护教育网上专栏,建立了应急志愿者QQ群,依托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消息。在该区的11个镇、4个街道,已建立15个自护教育监测站、152个监测点,在农民工子女集中学习、居住点确定了联络员。

  爱心捐赠:

  “小奉献”汇聚“大暖流”

  2006年5月,四川省建立了首支“留守学生爱心基金”,最初规模300万。截止日前,该基金已累计筹资近1.13亿。4年间,爱心基金规模扩大近40倍。

  “工作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通过这种方式将社会的点滴奉献,汇聚成爱心暖流。”团四川省委志工部部长李静,道出了爱心基金募集的秘诀。

  近年来,基金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将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的现实困难、企业发展需要和社会关注点三者有机结合,先后向社会公开推出了23个公益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募集关爱资金。如“留守学生之家”项目,每2万元就可捐建一所标准化的“留守学生之家”。当地政府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和桌椅、书架等配套设施,善款将用于购买电脑、电话、电视机以及青少年读物等。这些公益项目的实施,从阵地建设、队伍培育、经费保障与日常服务四个方面推进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

  团四川省委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媒力量,特别开通了“四川留守学生关爱在线”,播放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纪实片、公益宣传片和主题曲,介绍留守学生群体和关爱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让社会各界了解留守学生、关注和参与关爱工作。

  团四川省委不断强化社会化运作,以项目为纽带,搭建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平台。2006年9月,成立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爱心联盟,吸引四川省电力公司、蓝光集团、成都传媒集团等60余家企业加盟并筹资900万元;2007年11月,召开关爱四川农村留守学生北京恳谈会,与中国石油、中国移动、摩托罗拉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协议,筹资6453.2万元。

  团四川省委张斌告诉记者,通过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申报、招标制度,推出关爱农村留守学生系列项目,解决了阵地、队伍和运行保障等困难。同时,不断完善了志愿者注册、管理、培训等制度,形成了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爱农民工子女:5个领域不可机械分割

  五四期间,“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这项行动把“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5个领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团中央对服务内容的分类,重在强调对农民工子女关爱和帮扶的角度和重点,各级团组织决不可将其机械地分割。

  准确理解5个领域的深刻含义,是各级团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重要基础。

  提出关爱农民工子女重点从5个领域入手开展志愿服务,是团中央对于当前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调研、深刻思考的结果,也是对以往共青团关心和帮扶农民工子女所积累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更是对关心和帮扶农民工子女后续工作思路和方法的系统设计。

  面对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最大难点已经由教育机会的准入转变为教育质量的保证和巩固,也正是后者使得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子女,相对于大部分城市家庭的儿童,呈现出新的脆弱性。

  现实中,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较长,自身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工作收入较少,既没有条件在家里辅导子女的功课,也没有多余的资金为子女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加之不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缺乏合格的师资,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基本无法开设,因此,大量从农村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很难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节奏,难以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农村地区,大量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其课外教育和辅导同样面临着父母支持的缺失。

  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新问题,团中央提出依托志愿者聚焦农民工子女,开展有针对性地志愿服务。这是对目前农民工子女在教育问题上所呈现的弱势特点的准确判断。

  能否做到日常化,保证持续性,是检验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以农民工子女的“学业辅导”为例,能不能做到日常化和持久化,不仅关系到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的支持成效,而且也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具体实践中建设志愿者队伍,扩大志愿者规模,增强志愿者服务影响的基本思路。

  这就要求不仅要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加以研究,还要对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加以分析和研究。志愿者服务是共青团的品牌,正如陆昊同志指出的,要创新方法,突破思路,发挥志愿者服务的品牌效应,提升志愿者服务品牌的含金量。为此,需要深刻认识志愿服务的动机或功能与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优化志愿者服务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动机。

  志愿服务的动机或功能大多属于精神或心理层面,是志愿者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说,要力求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对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同步成长。反过来讲,如果志愿者无法通过一定的志愿服务满足相关动机或功能,或者志愿服务的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妨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或功能的实现,其直接后果就是志愿服务时间缩短,志愿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志愿服务活动中止。

  关爱农民工子女5个领域不可机械分割,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学业辅导”的过程中,需要“情感陪伴”的成分。需要认识到,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除了需要维持对父母的安全型情感依恋外,更多的需要与同辈群体的互动和交流。来自同辈群体的情感支持,是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通过志愿者的主动设计和组织,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和同辈群体,特别是和城市儿童的交流机会,为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奠定基础。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偏见,容易形成阻隔城乡儿童融合的文化障碍。通过志愿服务,通过推动城乡儿童经常化的互动和融合,有利于减少或消除制约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感受城市”所诉求的目标,与“情感陪伴”具有内在联系。引申开来说,我们在组织各类“感受城市”的活动中,特别要注意动员和组织城市儿童与农民工子女结伴参加,切忌一味地单纯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活动,可能出发点很好,本意是采取一些倾斜性或照顾性的做法,但客观上会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形成负面的感受,强化城市文化对农民工子女形成的污名效应,从而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造成伤害。

  “感受城市”的支持工作,对于广大留在农村的儿童也十分必要。不妨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全员参加的模式,不要刻意对留守儿童区别对待,避免强化他们和非留守儿童的各类可见性差异,这也不利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感受城市”需要和“感受农村”有机融合,可以结合“手拉手”活动的经验,组织更多的城市儿童到农村体验生活,并在和农村儿童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

  开展农民工子女“自护教育”,具有全局意义。近来,发生了多起校园伤害事件。团组织应联合学校、社区等组织,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安全教育,组织他们参加安全演练。农民工子女,尤其是来到城市时间较短的流动儿童,他们还没有形成城市交通安全的意识,大量流动儿童的家长在城市社区仍沿袭农村地区无成年人陪护,放任游戏的养育习惯,这些都形成了流动儿童的安全隐患。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可以建立一支由志愿者参加的儿童上下学巡护队伍。弥补祖辈一代和留守妇女构成的现行农村留守家庭结构在保护儿童安全上存在的不足。

  对农民工子女的关心和帮扶,离不开必要的物质资源。对于他们的关怀,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精神鼓励。发动民间力量捐赠,筹集必要的资金,为广大农民工子女配备基本的学习用品,建设以村或社区为单位的“学业辅导”资源教室,购买少年儿童阅览和参考的课外书籍等,都是关心和帮扶农民工子女的具体体现。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贯彻和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在全团一盘棋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支持计划,对于活动效果的评估也不能搞“一刀切”。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多方面社会力量的整合。共青团无疑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军。通过志愿服务这一新型的农民工子女支持工作模式,接力推进,持之以恒,势必形成一种全民志愿服务的行为风尚,改善社会风气,增进群体和谐,提升国民素质。到那时,对农民工子女的关心和帮扶,也不再单纯地是少数人的善举,而是我们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接力辅导农民工子女

  团组织与高校联手打造“爱心家教”

  吴广福,是四川航天学院的大一学生。每周末,他都给他的小妹妹邱李月做辅导。邱李月与他并无血缘关系,而是四川广汉市新平镇的一名留守农民工子女。

  吴广福参与的就是团四川广汉市委和四川航天学院团委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爱心家教”品牌活动。

  像吴广福这样的固定参与“爱心家教”,目前已有300余人,临时性参与该活动的大学生每年也约有200余人次。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广汉市工业蓬勃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子女大多仍然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农民工子女。2006年,我们通过对几个留守农民工子女集中的乡镇的调查,估计出全市约有留守农民工子女3000人左右。这个数字在如今已变成5000多了。”团广汉市委书记魏宇说,“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我们就想,团组织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四川航天学院团委也正在策划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题也是针对农民工留守子女。于是,学院团委就找到了团市委,希望共同推出一个活动,名字就叫做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爱心家教”活动。

  当问及为什么愿意与高校来合作推进这项活动,魏宇说:“高校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热情足、素质高、时间充裕、年龄上与留守子女差距小、亲和力强,家长乐于接受。”

  活动一推出,就有不少大学生报名参加。经过遴选,2006年,首批四川航天学院8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爱心家教”活动,接受辅导的小学生有50余人。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提升关爱水平,团市委与学院团委共同行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机制。

  先是规范志愿者选拔渠道。学院团委每选拔一批志愿者时都会进行相关知识及能力的考核。

  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能力素质培训。学院团委每学期举行3次以上辅导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还组织志愿者相互交流辅导经验。

  后来,志愿者与留守农民工子女监护人还签订了《爱心家教服务协议书》,以增强责任感。

  志愿者责任心增强还归因于另一项机制,即志愿者考核评估机制。每季度由留守学生监护人、当地群众、学生班主任对志愿者的辅导帮扶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帮助志愿者改进帮扶措施。同时,志愿者在关爱活动中的表现还将记入其诚信档案。

  “有一项机制的建立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就是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四川航天学院团委书记徐莉莉说,“档案包括学生性别、生日、住址、家长去向及联系方式、代理监护人信息等多项内容。在关爱活动实践中,不断增添留守农民工子女性格爱好、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信息,使档案资料翔实可靠。”这样,当志愿者毕业离校时,新接手的同志可以通过留守农民工子女档案迅速了解相关情况,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关爱。

  这些机制的完善其实与“爱心家教”内容的扩充又是分不开的。

  2007年,志愿者王明旭被安排与一个名叫王霞的五年级小女孩结成“爱心家教”对子。王明旭发现,这个小女生学习的成绩并不是很差,但她总是沉默寡语。王明旭经过走访,得知其父母双双在外务工,长期由其爷爷奶奶抚养教育。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共同语言极少,久而久之,小女孩形成了自闭的习惯。

  王明旭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了团组织。团广汉市委和学院团委进行沟通后,决定在每次辅导过程中,插进一些心理辅导课程。

  可是,问题又来了。在辅导过程中,志愿者发现,小学生对传统式的心理辅导接受能力较差,效果不明显。于是在学院团委与团市委的建议下,志愿者将心理关爱融入日常课业辅导、困难帮助以及课余沟通中,使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王霞也终于开朗起来了,“我觉得王明旭就像亲哥哥一样。”

  在“爱心家教”活动推出的3年中,团市委和学院团委都意识到,要将这项爱心工程坚持下去,没有更多的支持力量是不行的。

  于是,团市委与学院团委通过加强3个联系,巩固3个阵地,构筑起团组织、志愿者、学校、家庭、社会5方联动的关爱网络。

  加强3个联系,主要是指加强与留守农民工子女家庭的联系,加强与留守子女学校的联系,加强与村“两委”的联系。

  巩固3个阵地,是指巩固“留守学生之家”活动阵地、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宣传阵地以及大学教育资源开放阵地。

  “3年多来,‘爱心家教’活动经历了‘单纯学业辅导——教育心理并重——全方位关爱’3个发展阶段,如今已初步形成‘以周末学业辅导为主,融合日常情感关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关爱’的格局。”魏宇和徐莉莉都表示,这项活动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评 论

  品牌的魅力

  品牌的魅力在于创造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当代青少年,团组织也必须强化品牌意识,使团的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履行四项基本职能。

  当前,共青团工作已经在多个社会领域形成广泛的品牌效应,志愿者工作即为其中之一。而这一工作的品牌效应是通过具体的项目品牌实现的,团中央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起实施近17年之后,推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打造又一活动品牌。

  要实现全国层面的品牌影响力,还取决于各级团组织的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众多具体的子品牌活动打造。四川广汉的“爱心家教”提供了一条品牌形成的可能路径及相应的重要元素。

  首先,品牌的设计需要对需求点的准确认知以及对能力的准确评估。广汉全市农民工留守子女人数达5000余人,又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而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生数量多、周末空闲时间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热情高。从学业辅导到心理辅助,都是大学生志愿者擅长的、可以做出效果的,换句话说,有可能形成品牌的示范作用。

  其次,品牌的发展需要机制保障。严格规范志愿者选拔渠道、加强对志愿者的能力素质培训、要求志愿者与农民工留守子女监护人签订协议书、将志愿者的表现记入诚信档案、落实志愿者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农民工留守子女档案等,都是保证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制度设计,这是强化品牌影响力的必须。

  第三,品牌的延伸需要整合各种力量。构筑团组织、志愿者、学校、家庭、社会五方联动的关爱网络,加强与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学校、村“两委”的联系,巩固活动阵地、宣传阵地和大学教育资源开放阵地,是使爱心家教这一品牌增值的具体渠道,这不仅有益于增强活动效果,也有益于扩大品牌影响力。

  品牌魅力的形成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万事开头难。舞台已经搭就,需要各级团组织齐心协力,探索开拓。

来源:中国志愿者网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