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探索可持续服务农民工子女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10 来源:
春晖社暑期送上“见面礼”
40个崭新的书包放在孩子们眼前,每个书包里都装着3个软皮本,还有他们朝思暮想的各种玩具——一架玩具飞机,一幅熊猫图案的贴纸……
对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40名农村儿童来说,这仅仅是快乐的开端。
就在两个月前,他们用稚嫩的笔迹在“梦想卡片”上填写了姓名以及各自的“梦想礼物”,交给了前来探访的安徽大学春晖社的志愿者们,随后开始了焦急的等待。
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实现孩子们的小小心愿,春晖社的志愿者们在期末考试前抽出时间,跑外联,拉赞助,办募捐,终于攒齐了礼物,把40个书包塞得满满当当。
带着这份“见面礼”,历经5个小时的车程,春晖社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孩子们中间。在12天里,志愿者们按照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设数学、英语等课程,组织开展“欢乐杯”手工艺品大赛、“快乐童声”歌手大赛等文娱活动。13名志愿者的到来,让这些孩子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纵声歌唱,第一次从电脑屏幕上看到了世博会场馆的样子,第一次道出了内心的孤独以及沟通的渴望。
今年暑期,安徽各地高校积极组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起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团,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现实需求,重点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据了解,团安徽省委直属26所高校组建440余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关爱农民工子女”团队,1394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实践,受益农民工子女达24396名,结“一帮一”3490对,高校捐款401205元,捐赠图书、画册12961册。
为了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基地化、规范化、社会化和长期化进程,安徽各地高校逐步建立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志愿者返回学校后,继续爱心接力,巩固暑期实践成果,将帮扶活动长久地延续下去。
更多“春晖社”暑假后继续献爱心
“只有社会实践阵地化、长期化,才能将关爱深入农民工子女的内心。”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团委书记郑召丽对此深有体会:“不仅要在暑假里开展支教活动,最好在正常教学时间内也能持续做。”
郑召丽所在的学院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先锋社。今年暑期,该社团组建了一支15人的团队,到位于合肥市郊的方兴小学进行支教活动。
“这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子女,虽然身在城市,但眼界很窄,父母关爱不够,不少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先锋社社长王为说,“有一个孩子,只要一靠近,他就会捂着脸,问他什么问题,都不回答。”王为发现,改变这些孩子,不是几天就能奏效的事,“需要一点点地突破,甚至是很长时间的耐心交流”。
先锋社在方兴小学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基地,即使在暑假之外的时间里,志愿者每周都会来支教一次。这项活动坚持了4年之久,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联系从未间断,为志愿者实施“跟踪辅导”提供了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社团和志愿者组织成为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它将同学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既保证了暑期实践的成效,也确保了志愿者的帮扶“不掉链”。而经过暑期实践的不断砥砺,这些社团组织不断壮大成熟,品牌知名度也随之提升,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志愿者行列。
安徽师范大学的“五四爱心学校”创办于2004年,是全国首个自发性质的市级爱心家教组织,先后有800名左右的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活动。今年暑期组,“五四爱心学校”派出了4支团队,奔赴六安、马鞍山、阜阳等地,帮助当地农村孩子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该校的另外一个社团——“平民电脑学校”在暑期发起了“向日葵爱心行动”,组织“向日葵QQ志愿者”深入安庆、阜阳、六安等地的“留守儿童之家”,帮助孩子学习电脑操作,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同时引导他们健康上网。
“暑期社会实践目前暂时告一段落,可志愿者行动没有停止,它延伸着未竟的使命。”安徽大学春晖社第七任社长汪飞告诉记者。
新学期伊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同学们正筹划着募捐军训服装——从岳西县毛尖山中心小学回来后,他们就想着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在金寨县油坊店乡走访完47户贫困家庭之后,中国科技大学芳草社的同学们整理好了受助对象的详细资料。10月初,他们将在校园里发起一场募捐。届时,资助者与受助对象的结对活动也将全面展开,该校有着14年历史的“一帮一”启明星导航活动将再度扬帆起航……
爱心回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3个人,1天的伙食费,加起来只有20元。每天的主食是‘稀饭馒头’,有时桌子上只有一盘炒土豆丝,弄得队员不分男女抢菜吃,盛菜的碗都裂了!”
来到泗县草庙镇中心小学支教之前,安徽大学的鲍文婷从未想象过这样的生活。中青报报记者 王磊
来源:中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