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照顾瘫痪8年妇女 日久生情结夫妻(图)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09 来源:
杨秀兵每天都要为瘫痪多年的妻子周素英按摩,进行恢复性训练 本报记者石涛 摄
“哟,你们又来了。”2月22日上午,大渡口区建胜镇建路村54岁的村民周素英看到村委会的3名志愿者,马上打起了精神。周素英已经患病瘫痪多年,现在的丈夫以前就是一名志愿者,因为“五送农户”活动,他们相识并结成姻缘。
建胜镇的“五送农户”活动已经开展有两年了,村民们都说,现在的生活更幸福了。
志愿者和帮扶对象结姻缘
从2009年开始,建胜镇开展了“送政策、送技术、送文明、送健康、送爱心”活动,被老百姓亲切地简称为“五送农户”活动。为了使活动更持久,建胜镇推行了志愿者制度,并向全国招募。现在,镇里注册的志愿者有1100多人,8个工作站,65支服务队,直接为2万村民服务。
今年57岁的杨秀兵就是首批志愿者之一,他照顾的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瘫痪在床8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饮食起居只能靠亲戚朋友照顾的周素英。当杨秀兵第一次来到周素英住的瓦房时,他就决心让她康复。以后,几乎每天杨秀兵都到周素英家中帮她理疗,久而久之,两人产生了感情,最终结为夫妇。
“全靠了他,以前我在家里孤身一人,倒在地上一天一夜都没人拉一把,比死了还痛苦,不是他来了,我都不想活了……”周素英说起杨秀兵又哭了起来。她说,现在能站起来了,生活也能自理,全靠杨秀兵一手照顾。听妻子在说自己,站在一旁的杨秀兵只是一直微笑看着她,他说:“别老说以前的事了,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周素英家周围的邻居们也说,正是因为这些志愿者经常对她进行关心,定期到她家作客,才让周素英坚持活了下来。从此,杨秀兵和周素英的这段姻缘在镇里成为一段“送爱心”佳话。
“我们生活很幸福”
张永宽是民胜村的老书记,也是“送技术”的主要受益农户之一。自从卸任后,张永宽便全身心投入了甜糯玉米的种植,但承包的两亩地收成一直不理想。自从参加了镇农服中心的两期培训班后,他一下便找到问题所在,在西南大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亩产量提高到3000斤,每亩收入5000元。张永宽说,当农民的就需要来点技术指导,技术致富真不是开玩笑的。
镇里告诉我们,自开展“五送农户”活动以来,为每一户家庭都免费赠阅了一份报纸;文化服务中心已成为蔬菜种植、大棚栽培、电脑操作、就业再就业、医疗保健等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全镇40%以上的农户获得“十星级农户”称号,涌现了2名“重庆市助人为乐十佳道德模范”;大渡口区首个残疾人心理疏导康复服务中心就在建胜镇,实现了6个村卫生室设置全覆盖;群众信访量下降了40%。
“我们生活都很幸福”。22日,正在院坝学礼仪的村民们说,“五送农户”活动送得好,考虑得周全,知道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样都送到了心里。
中央媒体聚焦建胜镇
建胜镇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其农村志愿者“五送农户”活动已成为全国的一大亮点,也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22日当天,中央电视台实地采访了“五送农户”活动。
今年1月26日,《光明日报》也在12版对建胜镇的“五送农户”活动进行了图文报道。文章称,“五送农户”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丰富了农村生活、提升了居民素质,也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卓明教授在点评时说,建胜镇是中国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通过村规民约、“五送农户”和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颇具前瞻性地引导着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演进。建胜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演进,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健环节,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原动力。
来源:重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