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年,接力“最美乡村教师”湟中县下麻尔村小学调研-支教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支队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作者: 日期:2012-10-30
一、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回望十年,接力“最美乡村教师”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支队湟中县下麻尔村小学调研-支教项目
项目背景和意义
十年大背景
成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2002到2012年的十年间,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2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基”工作总结大会上指出,十六大以来,政府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着力缩小校际师资差距。他同时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
不足
2011年9月,温总理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指出当前农村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推进困难;教育资源配置总体上短缺,国家规定的课程难以全面落实;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方向
教育应“以人为蓝图”。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
“最美乡村教师”和他的小学校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有一位马复兴老师,残臂教书31年,2012年9月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支队先后五次拜访马老师,了解到了村小学的发展与困难。
过去十年,这所回族小学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马老师说,“十年前,我们操场下雨了全是泥,孩子们回来后教室里也全是泥。五年前,学校都是土打的墙,墙一层一层地往下脱,墙根薄,风一吹,特别危险。这几年,因为社会各界人士,从中央到地方帮我宣传,关心我的人多,从07年开始一共捐了十万三千块钱……把土墙推翻,拉沙子,拉水泥,请匠人,修了围墙,一些危房也加固了。”“前前后后收到了五十几台电脑,我把三十多台捐给了比我们学校还破的学校。”“所以,对比前十年,我们学校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村小学的“软件”并没有及时跟上。马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学校有了电脑,有很多好设备,但老师们用得不多。一些学生回到家里也是趴在电视跟前,不知道怎么用电视更好地学习。”“有些学生还没去过西宁,西宁离这儿只有三十来公里啊……不够自信,上课不敢说话,见了生人特别害怕。”“感恩心少了。以前东西缺,学生拿上东西以后他们那个高兴的样子,现在有了免费营养餐,学生倒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好习惯,一回到家里就因为家长的不管教、不重视,忘在脑后,教养上的进步不大。”
选择原因
项目成员认为,马老师所在的下麻尔村小学很可能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这所小学受益于名师效应,硬件支持迅速集聚,比其他学校更早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社会的支援。然而,这种“优势”仅是相对而言,并不明显。预计在未来数年间,更多的周边学校也会在硬件上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该小学的意义在于,向我们提前揭示了农村教育“软硬件”不同步所引起的问题——物质条件的改善只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最终成才还需要精神上长久而细致的耕耘。
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支队的十位成员,计划立足于青海,扎根于湟中,沉潜于下麻尔村小学,望尽团队的微薄之力,助马上就要退休的马老师“一臂之力”。具体而言,我们将结合支教老师和公益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发挥自身在知识、技能、视野等方面的特长,努力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向学生传授全新的课外知识,引领学生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才艺特长,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以求健全其人格,拓展其视野,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
影响区域教育观念
小手拉大手。通过养成教育,间接带动家长和周边村民观念的改变和习惯的改善。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由学生辐射至其家庭成员,促使家长改进对教育问题和教育方法的认识。
收集数据,为社会学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以村小学为样本,逐步建成一个长期的农村学生综合信息数据库,为研究外部因素(物质支持、精神智力支持)对一个学校的影响,支教活动对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社会学问题提供参考。
最终,我们期望利用一年的时间,围绕农村小学教育软实力建设问题,逐渐摸索出一套通过持续而定期的支教以增强农村小学教育软实力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为国家对西部农村教育支援方式的拓展提供参考。
项目概述
核心概念
农村教育软实力。“软实力”概念,出自政治学领域,继而延伸至企业界、城市规划、个人发展。农村教育软实力指物质上无形的,但对学生成长有较大助益的思想、观念、习惯等。
内在逻辑
农村教育软实力建设有三个目标对象: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是核心,老师是关键,家长是保障,老师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村教育软实力建设主要有两个着力点,即文化底蕴建设与信息化素养建设。其中,前者是本土化和全球化交锋融合背景下农村教育软实力的灵魂,后者是信息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软实力的实现方式之一。
项目构成
课程与活动设计
为学生进行授课是项目的主体,围绕核心概念,我们设计了5项系列活动或课程,计划用7个月(20周的教学时间)展开实践和探索。
学生的软实力要硬:传统文化积淀+全球文化视野
学生是核心。项目成员设计了儒家启蒙经典诵读课程和地理拼图活动。前者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生活习惯,并增进传统文化积淀,后者旨在通过学生动手,熟悉外部世界,打开全球文化视野;学习26个英文字母的课程,借助有趣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十万个为什么”的课程鼓励学生对自然发问,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回族歌舞学习,不仅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觉,更通过鼓励其登上舞台,走出村庄,展现风采来培养其自信。5项课程合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老师的软实力要硬:发达地区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
老师是关键。我们设想将村小学的几位老师纳入到本项目系列课程的准备和讲授中,通过讨论与合作,优化彼此的教育理念。同时,为了使学校老师的教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计划联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和“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计划等社会力量,为几位老师争取外出交流学习,接触教育改革中的新方法与新理念的机会。
家长的软实力要硬:交流教育经验+健康文化生活
家长是保障。我们特别设计了校园开放日,以展示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实现教育理念的迁移与共感,并借此汇集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交流教育经验。亲子体育活动着力推广全民健身,以体育和亲情为抓手,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减少赌博、酗酒等乡村恶习,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具体实施步骤
过去十年——回望
概述
对马老师和他的同事、以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家长进行访谈,整理出文字和影像资料,置于十年政策梳理大背景下,回答三大问题:十年间,教育汇聚了哪些力量;十年间,教育传播了哪些理念;十年的发展和成就,还留下了哪些缺憾和不足,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访谈提纲
人员分工
每一个授课的周末,10名清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均会参与到活动中。4人负责上课、组织学生活动,4人分为两组深入村中进行访谈调研,其余2人承担影像记录。返校后,各组整理归纳材料,于一周内进行讨论汇总。拟每月定期通过微博、人人网等渠道发布文字图片信息,并在优酷等网站上传视频。
预期成果
视频:1部长片,6部时长2分钟左右的短片
经过调研访谈之后,项目成员希望通过影视资料的方式,尽可能客观完整地记录一年来的支教活动,孩子们的接受情况和变化,以及村民们在面对上述关于乡村教育的问题时的回答。上述视频成果中的长片实际上是对本次公益项目的完整记录,反映乡村教育中的5类角色,即学生、老师、家长、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力量的表现、作用和变化。另外的6部短片,包括1部本次项目的预告片,另外5部从宏观上介绍项目背景、学生、老师、家长等5类角色的具体转变。
文字:1篇调研报告、5类人物的口述记录
充实的资料与深入的调研,是拍摄优秀公益影片的前提。因此,项目成员和马老师、马老师的同事、马老师以前的学生、马老师现在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访谈记录弥足珍贵。除此之外,一份基于上述访谈和调研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报告,也是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深度。综上,项目成员希望在调研活动的最后能够至少整理出上述两份关键性文稿。
这一年——行动
概述
下麻尔村小学的基本情况:学校总面积不足500平方米,仅有一栋200平米的平房作为校舍和仓库;在校学生为学前班至二年级的小学生,共130名(以回族为主);在校教师6人。据此,项目成员确定了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趣味性、简易性、延续性、可推广性,商讨出以下6个项目作为试点课程。
在现有的项目体系(见下图)中,左侧的5项课程培训类项目,即地图拼图活动、英文字母学习、十万个为什么、儒家启蒙经典诵读、回族才艺培训,都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课程目的。
上图右侧为第6个项目,即家长开放日,是整个项目体系中重要的自我优化机制。5个课程培训类项目,甚至整个项目体系都需要依靠家长开放日项目所收集的来自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进行自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地进行调整甚至是改革。
详述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和世界地理的基本认识。
培养学生对各地基本风土人情的认识,拓宽其视野。
整体规划
采用拼图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世界各大洲、各主要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对照地球仪,结合拼图所学知识,带领学生认识各国的地理方位,了解方向、比例尺等地图的基本要素。
对照拼图,配合影像帮助学生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进度安排
每周1节,每节45分钟,共20节。前10个课时用来讲解并记忆中国各省区拼图。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节课讲解5个省区对应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最后3个课时组织拼图比赛,复习风土人情;后10个课时用以讲解记忆世界拼图,联系主要国家的国旗图片(考虑到课时和学生认知,选讲15个主要国家),每节课讲解3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最后3节课采用小竞赛比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词
课程目标
通过识读和书写26个英文字母,为以后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图形想象力,通过形象记忆法记忆各个字母。
适当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
前期调研
支教团所服务的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省重点高中),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佳,平均分通常在60左右(满分150);湟中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更是普遍较差,甚至存在不会背诵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经过实际调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至少有两方面:接触、学习英语的时间过晚以及识读能力薄弱(学生普遍未正式学习过音标,发音不准确,直接影响听力和单词记忆)。因此项目成员拟以该小学为试点,使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掌握简单的英语字母,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在语文课学习汉语拼音时已接触过字母,但不清楚其英文发音。项目成员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写字母做游戏时,形象记忆法非常有效。比如有一个学生写Q时,忘记如何书写,有成员提示“有个像气球的字母叫什么?”这个学生便想起来了。
整体规划
通过ABC歌曲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简单记忆各字母的顺序及发音。
通过图形联想记忆法,加深学生对每个单词的印象。
通过组织叠字游戏,即让学生表演出各个字母的形状。
通过重新组合打乱的字母,提高学生对字母顺序的认知。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介绍简单英语单词。
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每节45分钟,共20节。前10节进行字母的学习,后10节用于复习巩固及简单单词拓展。
为什么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习惯。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思考以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整体规划
第一阶段:参考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讲授大自然的基本知识,比如:雪花为什么是六边形的?香蕉为什么是弯的?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跟着太阳转?这一阶段以讲课、实际观察、播放动画片《十万个为什么》为主。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观察并简单记录,启发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第三阶段:项目成员带领学生,对较为常见和容易解释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发掘解释其产生原因。
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每节45分钟,共20节。第一阶段7节课,第二阶段8节课,第三阶段5节课。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引导学生将经典中的道理践行于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向家长介绍古代教育理念,实现校内和家里的教育合力。
整体规划
第一部分的公益目标是学生:
从《弟子规》、《三字经》中节选适合小学一二年级水平、符合课程目标的内容,进行重组。每节讲授4句12字。由老师板书至黑板上并注明拼音,再由学生抄至专门的练习本上。
第二部分的公益目标是家长:
从《三字经》中节选出适合家长阅读的内容(《弟子规》主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家长看的意义不大),编成小册子,分发给家长。
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每节45分钟,共20节。《弟子规》和《三字经》约各占一半的课时量。
艺训
课程目标
营造艺术氛围,保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自信。
课前调研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回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歌曲和舞蹈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如“花儿”(俗称“山曲儿”),舞蹈《脚踏》等。下麻尔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落,村小学里回族学生占大多数。
支教公益不仅是在知识上扶贫,同时也应当注意保护支教地传统文化、尤其是有着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本项目特别设计了回族才艺的培训课程,力图在提高当地学生知识文明水平和保持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和信心。
项目成员在开展课程之前,将通过访谈了解当地流传歌曲和舞蹈等,并请教专业的音乐、舞蹈老师结合实地考察反馈,探讨如何对传统歌舞进行深入发掘和教学安排。
整体规划
1、教师:鉴于支教团成员缺乏擅长音乐和舞蹈的特长生,因此计划从湟中一中和湟中职校邀请专业的音乐和舞蹈老师(从便利性和经济性角度考虑)加入教学团队。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编排出一套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回族舞蹈,选择“花儿”中的5到10首歌进入课程。
2、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3、教学进度
进度安排:
视具体情况,每周一节,共15节。秋季学期5节课用于讲授回族歌曲;春季学期10节课,讲授回族舞蹈。
项目目的
研究表明,家长开放日活动作为家校联系的一种途径,不仅是展示学生风采与教师面貌的平台,更是加强家庭与学校纽带的契机,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理想状态下,家长开放日不但可加深家长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活动参与者也会获得观念上的提升。
因此,项目成员设想在上述各项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于合适时间(初定为正式授课后第4周周末),以开放日的形式,向学校和家长进行阶段性教学成果展示,以此加强家校联系,为学生成长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为项目的继续开展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开放日前后,通过访谈、问卷得到的信息,也是我们调整、优化项目的重要参考。
前期准备(第3周)
第一步: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发放至学生家庭
考虑到当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将与家访相结合。项目成员两人一组(以班级为单位),在任课老师的代领下,前往部分学生家中访谈,实现以下目的:
1、统计愿意参加开放日的家长人数;
2、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家长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
3、收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和对本项目的态度、意见。
第二步:整理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优化项目
活动展开(第4周)
活动一:第二课堂展示
为使家长充分感受到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收获,展示分为两部分:
第一,教学观摩。
各门课程的负责老师,按照课程进度,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旁听下,正常讲授课程。
第二,成果展示。
结合各课程已完成的教学内容,排演诸如儒家启蒙经典朗诵、歌舞才艺展示、英语字母背诵等节目。在节目策划中,项目成员应积极探索适合家长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以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备注:由于十一月份下麻尔村的天气很快转冷,长时间的室外展示几乎不可能,并且村小学目前最大的教室只可容纳20余名学生,所以,第二课堂的展示将分班开展。
活动二:亲子体育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将全民健身的观念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充分发挥项目团队募集到的体育器材的价值,我们将考虑天气等因素,于家长开放日开展适宜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小型体育活动。将从右图6项中筛选:
备注:课间操展示暂定为第一次家长开放日亲子体育活动的开场节目
活动三:“陪孩子看电影吧”
为丰富家庭教育素材,增进亲子间的共同语言,我们设想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家长和学生放映世界经典儿童电影,通过一同观赏,汲取影片中的营养。暂定播放影片及主题如下:
活动四:家长会
家长会作为家长开放日的原初形态,能促进家校共育、增进家校沟通。项目成员设想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形式,优化效果。我们将利用摄像机记录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经过剪辑制作,在家长会上播放;班主任分析和点评典型现象,使家长完整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理解老师所述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意识到自身在配合学校相关工作方面的责任。
后期总结:调查问卷检验法
在家长会结束前,再次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初步观察家长们教育观的转变,为日后进一步研究短时间、长周期支教对家长的影响,积累一手资料。
参与人员
1、老师:下麻尔村小学任课老师2名;支教团成员4至6名,湟中职业技术学校幼师部实习生若干名(作为助手)。
2、学生:家长同意参加家长开放日的学生若干名。
3、家长:愿意参加开放日的家长。
活动时间
家长开放日每月召开1次,具体时间安排初定为:
时 间 课程安排
13:00—13:40 第二课堂展示 教学观摩
13:50—14:30 成果展示
14:40—15:50 亲子体育
16:00—17:00 单月:家长会议
双月:亲子电影
未来十年——我们的心愿
一年的践行是努力的起点。对于未来,老师们、项目成员们、孩子们,都有着更长的期许和更大的心愿。我们期盼以本次“中国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为契机,整合公益资源,凝聚社会力量,逐步地实现一些心愿。
情之所系,心之所在,力之所及。帮老师,助学生,就是帮助我们共同的未来。
老师们的心愿
我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乡村教师更是如此。在对这一群体致以敬意的同时,我们想问:乡村教师能否更像一盏灯,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照亮自己?对此,下麻尔村小学的老师们有着自己的心愿。
马老师的心愿——对小学的教师进行培训
马复兴老师是下麻尔村小学的象征,他以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业务素质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援。现在,已经53岁的马老师,格外关注学校的老师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希望教学事业后继无人。因此,他特别期盼自己的3位同事和他一样,在假期能有机会前往大城市参观学习、接受培训,或者邀请教育专家下乡辅导开讲,通过老师们知识的增长、水平的提高和视野的开阔为村小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们带来新的启迪。
老师们的心愿——为马老师添置一块电子白板
由于双手残疾,马老师在写板书时只能贴近黑板,用尽全身力量。三十一年如一日的教学工作,不仅使他的呼吸系统深受粉笔灰的侵害,一双残臂也常因为粉笔的过度摩擦而渗出血来,同事和学生看在眼里,非常心疼。
因此,马老师的同事们希望学校能有一块电子白板,帮助马老师摆脱粉笔的侵害,同时该设备也能填补教学设备的欠缺,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多元的教学体验。
项目成员们的心愿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年的支教时间很短,想做的事情很多,服务期的完结,只是我们以各自的方式继续进行志愿活动的起点。
研究生支教团接力
每年10月初,清华大学都会组建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和准备。为更好地传承工作,我们计划将活动的实施、需求与经验及时总结并反馈至校内新一届志愿者,使其早作准备,使项目因地制宜,做实做长,薪继火传。
返校后继续关注、传播,汇聚力量
一年的经历,使我们更清楚当地的实际需求以及外界援助的意义和局限。返校后,我们希望通过向师友们分享相关影像资料、心得体会,使校内的教育、公益资源对此有所支持(如教育扶贫公益协会、爱心公益协会、“书脊计划”、中美大学生支教),开展假期支教、社会调研、衣物书本捐赠等活动;我们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联系更多的公益机构和个人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已与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新公民之友”、“杨帆计划”、“美丽中国”建立起固定联系)。
孩子们的心愿
下麻尔村小学的孩子们和普通的乡村孩子一样,朴素而天真,有很多心愿。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心愿也会渐渐改变——从物质上的渴望逐渐转向精神上的追求。
“我想要一个低一点的篮球架。学校现在的篮球架太高了,大家都玩不到。” “我想要学校图书室里的书再多一点,特别是图画书,很多大人的书看不懂。”
、
“我长大以后,想像马老师一样,当一名老师。” “我长大以后想坐飞机上天,当一名宇航员。”
支教扶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支教。我们此次收集心愿、帮助实现心愿也正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强不息,更快地成长起来,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心愿,去实现比现在的自己“大一点”的梦想。
项目预算
整体预算
分项预算
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案
语言沟通不畅
一方面是普通话与青海方言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学生腔与农民话的差异。我们将积极学习求教,了解学生和村民的语言表达特点,并根据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改进、再造语言,适当引入日常事例,使表达内容通俗易懂(8岁孩子能明白,40岁家长也能明白),并且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保持足够的热情和耐心。还可充分发挥职校幼师部同学的本土优势,请他们在必要时候担任“翻译”。
学生基础知识欠缺
受学龄限制,学生可能不具备一些授课必须的基础知识(例如不认识某些汉字)。 我们将认真备课,精细设置课程内容,尽量减少知识摄入障碍。在正式授课前,先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再转入新知识(以地图学习为例,先讲解方位、面积等地理基础知识)。
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本项目持观望怀疑态度
项目成员与老师、村民在年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双方除了语言交流障碍外,还可能存在心理交流障碍,比如拘谨、警惕。项目成员应摆正位置,以晚辈身份提建议,而不是以老师身份作指导;以晚辈身份听经历,而不是以同辈身份谈话,循序渐进以实际行动与效果拉近双方距离。此外还应积极发挥马老师的中间人作用。
课程教案示例
项目成员身兼志愿者和支教老师两种角色,因而我们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运用了公益活动的一般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希望将我们在中学授课时的技能和思路引入其中,以尽可能专业的态度来实施本项目。以下附上各课程的教案示例。
【项目一】地理拼图活动
课程名称 东北三省、北京
课程目标 掌握东北三省以及北京的地理位置,明了各省区的重要性(主要是北京)及其风土人情。
课程准备 拼图、风土人情图片、小红五角星、小鸡剪纸、大公鸡图
课程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拼图、风土人情图片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7分钟)
带领学生进行四个省市的拼图练习。黑龙江位于鸡头,形状类似于一只狗;吉林位于鸡冠;辽宁位于鸡脖子,形状类似于一只卧着的梅花鹿;北京位于鸡心(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体现之一),是不规则的六角形;对照大公鸡的图片说明以上部分(8分钟)。
结合图片简单讲解各省区的风土人情,强调图片与对应地区的联系。(15分钟)。例如: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区,以黑龙江的大米,吉林的玉米为代表,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春季播种,秋季收获。由于纬度高,太阳常年太阳高度角小,气温普遍偏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矿产资源丰富,黑龙江以煤矿和石油为主,辽宁以铁矿和煤矿为主等。
讲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性,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等,并将红五角星贴在拼图的对应位置上。(7分钟)
在小鸡剪纸上复习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将对应省区的地理位置标在剪纸上,建立风土人情图片与小鸡剪纸对应部分的联系。(8分钟)
【项目二】英语字母与简单词汇学习
课程名称 O、P、Q的故事
课程目标 巩固已掌握的字母;掌握O、P、Q三个字母。
课程准备 ABC歌音频,MP3,象形图片
课程内容 复习。首先唱ABC歌,然后让孩子们按照字母顺序轮流表演A至N各个字母大小写的造型。(15分钟)
黑板书写OPQ三个字母的大小写。(2分钟)
具体讲解每个字母的读音和记忆法——O像一个鸡蛋,P像是一个立起来的小蝌蚪,Q像是一个气球。(8分钟)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对O、P、Q三个大写字母以及o、p、q三个小写字母的形象做想象,加深记忆。(15分钟)
机动时间
【项目三】十万个为什么
课程名称 屋内的未知旅行
课程目标 以屋内旅行的方式,针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提出让学生们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尝试着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课程准备 无
课程内容 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5分钟)
预计该节课的讲课时间是冬季,因而引导学生对冬季农村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例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15分钟)
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探究,最后得出答案,并且观看验证性的视频(20分钟)
(1)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
答:三件衬衣暖和,衬衣之间的夹层有空气,可以保暖。
(2)为什么水不会燃烧?
答:水可以燃烧的,在特定条件下。普通的水在100摄氏度会沸腾,带走大量的热,阻止温度上升,所以不会燃烧。
(3)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
答:因为水蒸气的原因。(讲解水蒸气的基本知识,如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气)
复习(5分钟)
【项目四】儒家启蒙经典诵读
课程名称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课程目标 介绍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学生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的习惯。
课程准备 儿童动画版《弟子规》,播放器;
课程内容 复习:齐声朗读上节课文,让学生回答上周在家里依据这些道理做了哪些事;(5分钟)
问答环节:问学生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5分钟)
设问引入:能不能挑食?挑食的坏处是什么?吃饭能不能吃太快?有什么坏处?(10分钟)
引出课文:学生抄课文(5分钟)
讲解课文:吃饭的时候,不能挑食。吃饭不能吃太饱。(5分钟)
光碟播放:播放儿童动画版《弟子规》,创设情境。(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给家长背《弟子规》,告诉家长自己学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这周做到了,让家长在本子上画个勾。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