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青年农民工社区学堂项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作者: 日期:2012-10-16
第一部分:项目简述
一、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制造业农民工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近些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在珠三角的工业区,大量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据2010年针对深圳代工厂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在20岁以下的比例高达50%,25岁以下的更是高达92.5%。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社会,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更为深刻,有着更加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向往城市生活并希望能够在城市定居下来。然而现实并没有能够为其提供太多的可能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接受过高中以下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也没有能够为他们提供足以实现向上流动的专业技能,工业区的生活使他们实际上游离于整个城市的主流社会之外,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他们在城市实现基本的家庭生活之需。如此种种,都使得新生代农民的城市化梦想面临着诸多障碍。他们进不去城市,也回不了农村,徘徊在城乡之间。问题的解决当然需要系统化的制度改进,但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样重要。
本项目选取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清湖社区作为首个青年农民工社区学堂所在地。该社区位于深圳宝安区龙华街道,区内硅谷动力工业园、清湖工业城、清湖工业区和好日子卷烟厂等工业园区,周边有富士康龙华科技园,辖区内有1000多家工业企业,聚集着超过60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约一半都属于2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他们普遍只受过初高中水平的教育,从事低技术含量的流水线普工工作,缺少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能力,业余生活也非常贫乏,具备新生代农民工的典型特征。
二、选择原因
根据初步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该社区青年农民工的工余活动受城市消费主义支配,上网、逛街成为主要的消遣方式。区内虽有各种商业性质的培训项目,但存在收费过高、选择面少、水平较低等问题。另外,区内的社区图书馆利用率不高,并没有为区内的青年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业余培训服务。
有鉴于此,我们在充分利用该区现有社区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发动在校大学生的志愿者力量,以弥补该区的公益培训服务缺失。项目的前期探索经验告诉我们,该区的青年农民工有强烈的接受素质培训和参与社交活动的需求。这证明了我们的项目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三、项目内容简述
(一)愿景与目标
1.长期愿景
本项目以青年农民工为服务对象,致力于对16-20岁的青年农民工开展包括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社区发展在内的多项活动,其核心则在于“培力”和“赋权”。一方面提升其自我认知、职业发展能力,为工友自信之建立、自我之强大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社区适应力、社会互助力之提升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弱势状态,加强个体的社会网络,改变其原子化的生存状态,强化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变青年农民工的边缘地位。
2.具体目标
本项目将在深圳清湖社区成立专为年轻外來工服务的社区学堂,学堂将设有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结合工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互助等多面向的需求,举办包括电脑培训班、粤语班、英语班、生活摄影班、职场人际关系小组、男女平等座谈会、工友生活互助小组、文艺体育活动等在内的多项活动,并与当地民政局所开设的劳务工图书馆和社区工作站辖下的社区图书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提高课程和活动质量,探索农民工社区服务的新路径。学堂将致力于为20岁以下的青年外来工提供业余学习平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能力,尤其重视女工和学生工的素质提升。
具体而言,本社区学堂项目将致力于达成以下目标:
(1)职业能力提升:通过课程学习和活动参与,强化青年农民工的语言交流、人际沟通能力与职业技能,提升其参与竞争、实现职业发展的自信心。
(2)生活满足感提升:通过团队户外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与相关课程的开展,使青年农民工的工余时间更加丰富多彩,并提升其生活满足感。
(3)社区适应力提升:通过学习粤语、广东文化、社区资源等课程,并参与团队活动,帮助外来工更快适应新环境、熟悉社区,建立社区归属感,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社会互助力提升:活动的开展能让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学员互相认识,扩展社交圈子,彼此建立关系,并进一步形成年轻工友之间互相支持的网络,这将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改善农民工原子化的生存状态。
(5)自我认知力提升:年轻工友在活动室参与课程与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一起讨论和分享打工的经验和感受,这有利于增强他们对自身处境和能力的认识和对社会结构性力量的反思。
(6)志愿活动新路径探索:本项目招募大量大专院校学生成为志愿者,他们在服务年轻工人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处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有助于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促进社会融合。
(二)理念与工作手法
1.项目理念
(1)赋权充能,自信自强
以青年农民工能力提升为项目的核心元素,透过学习新技巧、知识,使青年工人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增进团结,互助互爱
对于许多青年农民工来说,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工作压力时,仅靠个人努力和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社区学堂通过活动促进学员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社会网络,使其能够在有需要时寻求到支持,改善其原子化的无助状态。
(3)立足社区,构建认同
青年工人虽然在工业区内工作和生活,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有着共享理念、相互支持的真正社区,也没有真正享受到社区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因此,社区学堂的课程和活动设计将加强青年工友尤其初来者对于社区的认识和互动,使其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当中,同时致力于构建具有共享价值的新工人社区共同体。
(4)多方合作,拓展资源
社区学堂将综合多方的资源,吸纳学生与教师志愿者参与计划之中,以此丰富社区学堂的活动,同时也让社会各界更了解基层青年农民工的处境。
2.工作手法
基于上述理念,为实现愿景目标,社区学堂将立足于现实条件和青年工友的需要,开展如下活动:
(1)培训班
培训班以小组教学作为主要授课模式,每次人数15-30人不等,具体视每门课程的情况而定。时间主要在晚间和周末举办,以便工友能够在工余时间参与。每个班的时间视课程难易与接受程度,一般4到8周不等,交叉循环,全年运行。
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技巧性、知识性为主,例如电脑班、英语班、设计班、摄影录像班等,这类课程以传授特定的知识和技巧为主,以满足工友的学习兴趣;第二类以个人成长和认识社区为主,包括沟通课程、减压班、社区文化班等,这一类课程多以互动形式,让年轻农民工建立正面积极的心态,同时,也为大学师生与工人、工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提供机会;第三类是以文艺类为主,用剧场、歌唱、文学、影像等多元的手法来表达工人的心声和情感,丰富工人的文化生活,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利用文学和文艺的手段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和表达自己的心声。
培训班的教师主要为来自深圳、广州与香港的大学师生志愿者,分别来自不同专业,因此有着多样化的不同知识背景,为课程种类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培训班之外另一重要内容,主要分为四种形式。
结业礼:在每一课程班结束后,社区学堂将举办结业礼,学员畅谈自己的参加课程班和集体活动的感受,以此勉励积极参加的学员,增强对学堂的认同感。
户外集体游:每一课程结束后或节假日期间,学堂将举办户外集体活动,到大学校园或景点参观游览,组织游戏和文艺表演,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亦可让大家在课堂以外的轻松环境中互相认识,扩大彼此的社交圈子,形成工友之间互相支持的网络。
学习读书会:利用社区图书馆这一便利条件,社区学堂将鼓励学员在参与课程之余多读书,读好书,并定期举办读书会分享会;同时不定期邀请大学师生、作家、青年工友讲座,就自己的创作和读书心得进行交流。
交流圈:社区学堂将努力在工友之间构建交流圈子,通过网络社区、聚餐会等方式在工友之间构筑密切关系网络,分享打工成长经验与心得,并能够在每一期培训班结束之后将这种关系持续下去。
(3)青年工友之家
青年工友之家不仅是一个课程学习的场所,亦是青年工友聚会、讨论、开展小型集体活动的场所。
电影放映。学堂将定期举办电影放映会,尤其在夏季将会选择进行室外露天电影放映活动。
日常聚会。学堂平日也会对外开放,使青年工友在下班之后可以有一个聚集的地方,举办读书分享会、进行小组互动游戏等。
举办兴趣小组。不同的兴趣爱好是使不同工友团结在一起的最好方式。在课堂期间,社区学堂是开课的场地,而在平日晚上,学堂也会对外开放,让青年工人在下班后有一个聚脚的地方,同时学堂在晚上也会举办电影放映会、讨论会和互动游戏时间,以此逐步建立工人对社区学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志愿者服务制度,志愿者的招募对象主要分学生和青年工人两类。学生主要来自深圳、广州和香港等地高校,协助进行招生、宣传活动并担任培训班导师,在讲授课程和组织工友活动的过程中,亦增加他们对基层工人的了解。招募的另一对象是青年工人本身,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课程、表现活跃同时愿意付出时间的工人,可让他们协助宣传并参与培训中心的运作;同时选拔一些态度积极、热心服务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青年工友担任学堂导师。
通过这一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模式,一方面为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之间增减相互了解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亦希望重点发展工友志愿者,此乃将“培力”和“赋权”理念具体化的重要措施,提升青年农民工的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
(5)构建网络社区
青年农民工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动性非常强,根据2010年10月发布的一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50%的受调查者在同一间工厂的连续工作时间不到半年,社区学堂工作团队对农民工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持续调研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许多2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在一年内更换数份工作的情况很常见。
高度的流动性对于稳定社区关系和相互支持网络的建立是不利因素。因此,除了通过培训班、兴趣小组、集体活动等方式来构筑青年工友之间持续性的关系之外,社区学堂还将致力于构建网络社区。大多数新生代的青年农民工已经养成了使用网络的习惯,上网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学堂也将大量使用新媒体,一方面通过培训班的形式向青年工友讲授包括微博、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论坛等网络社区的使用方法,授之以渔;另一方面,请大学生志愿者和工友参与构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关系平台,比如QQ群、微群、博客、电子报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工友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高度流动性的条件下为其提供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持续性关系平台和分享网络。
(6)出版发行
社区学堂将定期推出属于青年工友自己的宣传品,刊登与农民工相关的打工知识、政策信息、社区文化、身边故事、工友文学等,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个工友表达心声、进行创作的平台,不仅主要刊登工人作品,而且还将发展出工友自己的采编队伍,使之成为工人自己的表现舞台。
第二部分:前期活动总结与后期活动具体实施步骤
一、前期活动总结
截至2012年9月中旬,社区学堂项目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下已经试运行半年有余,尽管受到人员、场地、时间、资金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培训工作顺利展开
累计开设电脑班、白话班、英语班、摄影班50余次总计约100个小时,培训学员800余人次。培训班始于2011年11月并延续至今。电脑班的主要培训内容有办公软件的使用、图片处理、视频加工、微博使用等内容,依托于清湖社区图书馆所提供设备,由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受到广泛欢迎;白话班聘请就读于深圳高校的广东本地学生担任授课教师,对于绝大部分来自内地的青年农民工来说,这种粤语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反响亦比较热烈;英语班现阶段主要培训日常生活和工作用语,注重语言应用,以口语训练为主;摄影班不仅注重技巧的传授,亦同样重视对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发声的解读,鼓励工友通过影像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通过摄影达到改变生存现状,其中有组织学员到深圳版画村进行外景拍摄,反响较好。
(二)成功举办两次大型活动
时间分别为2012年元旦和“五一”劳动节,地点都定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每次参加人数约40人,活动内容包括游览校园、工厂生活体验分享会、集体游戏和野餐。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接受过高中以下的教育,而且长期居住在工业区内,他们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校园非常渴望,另一方面这一活动也能够使他们走出工业区,接触到深圳关内的生活,因此这一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员的反应非常积极,而且在活动的过程大家也深化了彼此间的友谊。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
今年5月以来,学堂开始试运行兴趣小组,组织职场人际关系小组、性别平等讨论小组、时事新闻小组、工友互助小组等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集专题学习、交流分享、生活互助、集体创作等功能于一身,曾组织开展社会性别观、女性生理健康、职场心理减压、热门时事等专题学习,并对“打工还是创业”、“这几年工作环境改善了吗”、“我的成长历程”等主题进行了个人经验的分享交流。另外,工友在活动中曾经集体创作了《包包还是爱情》、《不差钱深圳版》、《看!孕妇!》、《一个涨薪的成功案例》等寓意深刻的情景剧。
在兴趣小组的活动过后,参与的工友经常互相串门拜访,相约一起做饭、运动、出游等。曾经有位工友因手掌做小手术带来生活不便,其他工友便连续三四天上门为他做饭、洗头。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可以看出我们的小组活动已经带动起了青年工友间生活互助的氛围。
(四)每周知识讲座反应热烈
今年6月开始,学堂开始引入每周知识讲座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学堂为青年工友开展主题多样的知识讲座,至今开办了法律常识、性别平等、生活工资、幸福心理学、美国文化、深圳历史、农村发展、社会保障等主题讲座。
每场讲座都有20至80人不等的青年工友参与,并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如8月26日题为《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讲座中参与的青年工友提出了许多贴近当前农村现实的发展建议,其见识不输一些农村研究专家。
(五)青年工友参与学堂日常工作
一些曾经参与培训班和兴趣小组的青年工友学员积极参与了学堂活动宣传、课程和兴趣小组设计、活动主持、活动总结反馈等工作,并为学堂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参与活动的青年工友逐渐形成了“我们的社区学堂”的观念,并身体力行地践行各自对学堂的付出和期待。
(六)存在问题总结
通过大半年的试运行,社区学堂取得了积极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学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人员、资金、场地等因素,学堂的运行仍然受到较多限制。例如,学堂至今没有全职工作人员,日常运行主要依靠志愿者的服务,由于人员不稳定,培训班等广受欢迎的活动现阶段的开班频次比较低,主要集中在周末。再如,学堂至今没有稳定的工作场所,给开展活动带来很多不便,也不利于形成持久的效果。
二、后期活动具体实施步骤
(一)项目周期
后期活动的项目周期定为2012年10月到2013年6月,共9个月
(二)资源拓展工作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更大范围地整合深圳、广州的大学志愿者资源,定于10月中旬到深圳大学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的深圳校区)、深圳大学开展社区学堂项目宣讲交流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学堂资源活动中,重点吸纳现阶段比较缺失的理工科、经管类、艺术类的大学生。
另外,以社区学堂的项目名义加强和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高校和社工组织的学习交流,互通有无,定于11月上旬走访广深莞三地的一些高校和社工组织,探索合作模式。
(三)制度建设工作
主要工作有:1、草拟学堂规程,规范活动开展和志愿者管理;2、建立活动/课程责任制和志愿者服务轮班登记制度,以活动/课程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主体,搭建稳定的志愿者服务轮班制度;3、完善活动评估和月度工作总结机制,每次活动过后及时做好活动评估工作,每月对开展的所有类型活动进行一个总结,寻找问题,追求突破。
(四)建设“青年工友之家”活动室
学堂运作至今缺乏一个独立的工友活动室,曾经参与培训班、兴趣小组、知识讲座的青年工友缺乏一个固定的交流场所,因此租用社区内的平房单间作为“工友之家”活动室十分必要。活动室定于11月开放,保证于周一到周五开放,开放时间为下午5点到晚上10点,每天由志愿者(包括学生志愿者和工友志愿者)值班。“工友之家”活动室内的活动用品(图书、地图、盆栽等)由各位工友自愿提供,突出“工友共建”的意涵。在“青年工友之家”活动室可以开展读书会、工人音乐欣赏、主题讨论等活动。
(五)具体活动计划
时间 |
活动/工作内容 |
地点 |
志愿者人员安排 |
预期学员规模 |
每周周六下午2点-4点 |
电脑班 |
清湖劳务工图书馆三楼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两名 |
20-30人/次 |
每周周六晚上6点-8点 |
白话班 |
清湖社区图书馆二楼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一名 |
15-20人/次 |
每周周六晚上6点-8点 |
职场人际关系小组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10-15人/次 |
每周周日早上9点到11点 |
英语班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一名 |
15-20人/次 |
每周周日下午2点-4点 |
每周知识讲座 |
清湖社区图书馆二楼 |
主讲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30-50人/次 |
每周周日下午2点-4点 |
工友互助小组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两名 |
参与者较为固定,一般为10-15人 |
每周周日下午4点-6点 |
摄影班 |
室内:清湖社区图书馆二楼;室外:社区周边或深圳市区各地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一名 |
10-15人/次 |
每周周日晚上6点-8点 |
性别平等讨论小组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10-15人/次 |
每周周四或周五晚上7点-9点 |
趣味电影放映 |
清湖社区内篮球场或工业园区内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50-100人/次 |
每月三次 |
活动宣传 |
社区图书馆门口、工业厂区门口等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每次报名30人左右 |
2012年10月中旬 |
学堂项目宣讲会 |
深圳大学城、深圳大学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吸引50名大学生志愿者报名 |
2012年11月 |
“工友之家”活动室建设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详见上述第四项 |
每天有20人次工友到访 |
2012年11月上旬 |
高校和社工组织走访 |
广深莞三地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走访5家单位 |
2012年11月中下旬 |
“工友之声”报纸首期编辑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负责人两名 |
动员10名工友参与 |
2012年12月 |
元旦晚会筹划工作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动员20名左右工友参与活动排练 |
2013年1月1日 |
工友元旦晚会 |
清湖社区内较空旷的空地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100多名工友观看 |
2013年3月 |
工人话剧排练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动员30名左右工友参与活动排练 |
2013年5月1日 |
五一户外露营 |
深圳大学城 |
工作人员八名 |
60-80名工友参与 |
(六)项目衡量指标
以下是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间的社区学堂发展计划的衡量指标:
时间 |
活动/工作内容 |
地点 |
志愿者人员安排 |
预期学员规模 | ||
每周周六下午2点-4点 |
电脑班 |
清湖劳务工图书馆三楼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两名 |
20-30人/次 | ||
每周周六晚上6点-8点 |
白话班 |
清湖社区图书馆二楼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一名 |
15-20人/次 | ||
每周周六晚上6点-8点 |
职场人际关系小组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10-15人/次 | ||
每周周日早上9点到11点 |
英语班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一名 |
15-20人/次 | ||
每周周日下午2点-4点 |
每周知识讲座 |
清湖社区图书馆二楼 |
主讲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30-50人/次 | ||
每周周日下午2点-4点 |
工友互助小组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两名 |
参与者较为固定,一般为10-15人 | ||
每周周日下午4点-6点 |
摄影班 |
室内:清湖社区图书馆二楼;室外:社区周边或深圳市区各地 |
主讲人一名、助教一名 |
10-15人/次 | ||
每周周日晚上6点-8点 |
性别平等讨论小组 |
清湖生育文化中心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10-15人/次 | ||
每周周四或周五晚上7点-9点 |
趣味电影放映 |
清湖社区内篮球场或工业园区内 |
负责人一名、辅助人员一名 |
50-100人/次 | ||
每月三次 |
活动宣传 |
社区图书馆门口、工业厂区门口等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每次报名30人左右 | ||
2012年10月中旬 |
学堂项目宣讲会 |
深圳大学城、深圳大学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吸引50名大学生志愿者报名 | ||
2012年11月 |
“工友之家”活动室建设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详见上述第四项 |
每天有20人次工友到访 | ||
2012年11月上旬 |
高校和社工组织走访 |
广深莞三地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走访5家单位 | ||
2012年11月中下旬 |
“工友之声”报纸首期编辑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负责人两名 |
动员10名工友参与 | ||
2012年12月 |
元旦晚会筹划工作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动员20名左右工友参与活动排练 | ||
2013年1月1日 |
工友元旦晚会 |
清湖社区内较空旷的空地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100多名工友观看 | ||
2013年3月 |
工人话剧排练 |
“工友之家”活动室 |
工作人员四到六名 |
动员30名左右工友参与活动排练 | ||
2013年5月1日 |
五一户外露营 |
深圳大学城 |
工作人员八名 |
60-80名工友参与 | ||
对象 |
指标 | |||||
外来工人(重点是学生工和女生) |
参与培训班的工友人数达600人次 | |||||
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成为核心成员的人数(包括联谊会、宣传队志愿者)达50人 | ||||||
参加活动,如电影会、户外活动等,合计人数达1,500人次 | ||||||
到培训中心来访人数数量合计3,000人 | ||||||
透过单张和号外宣传,接触到的工人人数达30,000人次 | ||||||
学生志愿者 |
成为志愿者的学生人数达50人 | |||||
对外 |
外界透过网页、计划的活动和号外加深对外来工处境的认识和关心 | |||||
第三部分:项目预算
一、整体预算
包括活动室租金及水电费、志愿者交通和伙食补助、五一大型活动费用、课堂讲义打印费用、活动室办公用品费用、报纸印刷费、宣传单张费,合计43980元。
二、分项预算
(一)活动室租金及水电费:800元*8(个月)=6400元
(二)志愿者交通和伙食补助:按每周20名志愿者算,志愿者每次交通补助费为15元,伙食补助费为15元,合计:20*30*9(个月)*4(每月四周)=21600元
(三)五一大型活动费用:按车费1500元,帐篷租赁费按20(个)*50(元/每个)=1000元,伙食按20(元/每人)*80(人)=1600元算,合计:1500+1000+1600=4100元
(四)课堂讲义打印费用:电脑班、白话班、英语班、摄影班均需打印课堂讲义,按每次课20份讲义算,每份讲义1元算,合计:20*4(每周四次课)*9(个月)*4(每月四周)*1(元)=2880元。
(五)活动室办公用品费用:按椅子两张,每张500元,凳子20张,每张15元算,合计:500*2+20*15=1300元。
(六)“工友之声”报纸印刷费:按每份1元,印刷5000份算,合计5000元。
(七)活动宣传单张费用:按每月三次,每次单张500份,每份单张价格0.2元算,合计:3*9*500*0.2=2700元。
第四部分:风险预测及应对预案
一、潜在风险
1、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工友参与规模
这种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主要由服务对象流动性大、加班/放假时间不稳定、厂区搬迁等因素造成。
2、社区工作站方停止活动场地供给
这种风险是比较小的,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主要由场地权属转移、场地另有用途、场地需要长期维修等因素造成。
3、大学城志愿者供给不足,影响培训班持续性
这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是存在的,如在大学放寒暑假、期末考试季等。
4、活动中的其他人身意外事件发生
这种风险一般而言是极低的,但在户外活动时可能有所增大。
二、应急预案
针对以上四点潜在风险,分别有以下四个应急预案:
1、建立“预报名”学员信息库,确保拥有一定数量活跃学员的筛选库。在活动开始前有迹象表明该次活动无法达到预期参与规模,及时通过学堂QQ群、微博群、图书馆现场设备进行网络上和现场上的活动宣传。
2、与社区周边的其他图书馆建立“预合作”方式,于正式合作前加大双方的互信交流。当存在社区工作站停止活动场地供给的情况时,及时和其他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并将活动场地转移到其他图书馆。
3、积极培养“核心志愿者”,将核心志愿者培养成能负责所有活动类型的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等大学生忙碌时间积极调整培训活动时间,以适应志愿者的空闲状况。
4、大型户外活动可提前购买相应的保险,提前熟悉户外活动环境,并尽量选择危险系数不高的活动类型和活动地点。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专稿